警惕家庭教育中的“纸上谈兵”

我前几天写《海淀家长自媒体的正确打开方式》时,专门提到一个现象:“还有一些自媒体浑水摸鱼。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不合逻辑,纸上谈兵。有的甚至家里根本没有孩子,道听途说了一些东西,在完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就开始侃侃而谈。

其实,这句话说的不够全面。还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情况同样需要甄别:有的自媒体虽然家里有孩子,虽然也很重视教育,但是孩子还没有到相应的阶段,或者博主认真总结和思考了各种理论之后,总结出一套方法,但却并没有真正落实

这种情况不存在任何恶意,甚至往往表达了极大的善意。毕竟,人家主动收集了信息,在积极思考之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这都是一个合格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在家庭教育这件事情上,其中却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缺乏实践支撑

不说别人,我还是拿自己举例:

我家老大最早从7月份开始RAZ的G2阶段阅读,我当时专门在《读了几本树屋/疯校后,我又转回了分级:这次选了RAZ》里面介绍了原因。

里面对于RAZ整体的理解和用法到目前基本没有调整。

但一个月后我写《暑假过半,RAZ首月总结:最难搞的果然不是科普!》就对最初的计划持了几分怀疑,因为发现实际实施起来有偏差,并不能完美达到最初每天两本的预期。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需要补充的认知很多,于是就把原本一小时能搞定的阅读计划延长了一倍,为的就是介绍各种背景知识和科学原理。

也正因此,我在后期开学后把速度降了下来,改成了“每天一本”。毕竟,要补充大量的认知的情况下,每天还要在课余时间读完两本,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

经过了大约一个月之后,我发现实际上每天连一本都保证不了,一个星期只能读三四本。

一方面是因为之前主要阅读牛津树之类的fiction类绘本,对于non-fiction为主的RAZ确实有不适应,也多少感觉比较枯燥(人文类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开学后还要应付各种学校作业和课外辅导,占用了许多时间。

这样的话,分级绘本本身在短期内大量重复的优势就会被大大削弱

怎么办?

于是,我又开始在网上寻找各种案例和思路(很抱歉的是,这一段经历我没有把握确认,所以并没有专门记录下来)。最终,在9月底左右,也就是开学一个月的时候,又重新回归了每天两本的进度。

但在具体执行上有一定的调整。比如,孩子有的时候不太愿意做quiz,那就让她挑着做。但不做quiz的我会要求朗读出声,我在旁边听——在朗读过程中判断她不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问和解答。

此外,因为孩子看的所有绘本,我基本都会提前一天过一遍,所以对于认知实在有困难的文章,我会提前用中文把原理简单说一说,便于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打消了孩子对quiz的排斥,也渐渐培养了对RAZ的non-fiction内容的兴趣——她现在读到很多科普知识的时候的确是“饶有兴趣”地在阅读,还会跟我主动探讨。

然而,调整方案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我重新认识到另外一个问题:RAZ里面的知识并不需要太过深入的阐述,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不求甚解”

人文类不用多说,关于美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和历史人物,简单知道即可,即便是同龄的美国孩子,其实也未必了解太多。我们身为一个外国人,也就需要做到了解即可,书中提到的知识只需稍微解释,不可过度延伸,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你balabala说了那么多,孩子未必记得住;

其次,这反而会增加认知负担,因为你延伸的知识并不是她原先知道的,同样也是新知识,所以用一个新知识解释另外一个新知识,就会进一步增加认知负担;

再次,RAZ里面关于许多人文类话题其实会反复出现,后期会慢慢理解,比如黑奴和总统之类的话题,一次不懂,多来几次就懂了。

科普类同样如此,面对那些奇奇怪怪的动植物名称,只需要让孩子掌握做题的时候定位的技巧即可,顺道对应图片。

这种词汇,如果真的有用,一定可以通过后期的反复阅读记住。如果就出现这一次两次,那就说明不重要,也不需要记住,只需简单了解。

在这种调整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认知的转变: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强调“扎实”。具体到英语上,就是学一个单词,就搞透一个,读一篇文章,就吃透一篇。但在儿童阶段,其实未必非要“斤斤计较”到这种程度。作为课外补充读物的分级绘本尤其如此。

回想一下,你当初了解历史人物,或者听到某些成语的时候,是否从一开始就深刻理解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成语故事的深层含义呢?

还不是最初大致知道一个人名,听说一个成语,然后随着后期的广泛学习,逐渐串起了更加丰富的知识网络,才慢慢有了深入了解。

面对新的知识,一上来就想着“吃透”,多半都是误区。

其实成人阶段在接收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先对一个知识有宏观的把握,然后再逐步深入到细节

只有到了一定高度,才能要求必须“吃透”。否则刚开始入门就死扣细节,只会让人丧失兴趣

经过了这样一个从理论梳理到实践迭代的过程,我们目前稳定在每天阅读2本RAZ,总时间大约在50分钟左右的状态

回顾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几次转变。甚至在某些细节上会推翻之前的想法。

因为我最初制定的计划并没有实践的支撑,说不好听的,算是“主观臆断”、“纸上谈兵”。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进行调整,慢慢把“纸上谈兵”转变成了“实践真知”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实际效果为反馈。总结起来还是逃不过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思考-实施-反馈-调整”的闭环,才能逐渐通过迭代达成你想要的目标。

在网上,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多见。大的路径和理论都摆在那里,很容易看到。但在具体实施细则上其实有很多可以调整的空间。所以,我们在网上看到各种实操方法的过程中,也要格外留心这种现象。

总结下来有几点:

1、写文章的人必须有孩子,这一点没得商量,纯粹的纸上谈兵不看也罢。

2、博主家的孩子最好已经经过了他所论述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说,他写的是经验总结,而不是理论推演

3、博主的孩子最好有成绩作为支撑。虽然别人的成绩你未必能达到,但最起码表示在这个个体上是有效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如果是处在实践过程中的家长(很不幸,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因为大家都要一边实践一边写),那就务必记住一句话:别光看一篇,要多看几篇。因为博主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进行调整。如果你按照人家最初的理论去实施,可能会被误导,因为他们后期进行了修正,去掉了不合理的成分。我自己就是例子。

5、多看几家类似的内容,汲取百家之长,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内容,然后自行尝试和迭代,不要偏信偏听。毕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自己家孩子身上,别人的方法再吸引人,效果再好,不适用自己也没有丝毫价值。

6、老生常谈,一定要坚持。再好的理论,没有落实和坚持,也等于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