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的空间效应
对偶或者叫对仗的句式,是一首诗意义展开的普遍样式。对仗和声律,是近代律绝成立的两个要素。
对仗的类型基本上可分为“正对”和“反对”。
所谓“正对”按刘勰的说法是“事异意同”,上去和下去的意义指向重复拖沓,这样读者在读之后的心理并不能产生张池亦洋的感觉,反而会产生一种视野被限制而重复单调的不快。不仅没有使上下两行的字,形成意义空间的张力,反而,使这些字被局促在同一个焦点上,而显得单调乏味。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所谓“反对”,按刘勰的说法是“理殊趣合”,说的是,凡是上下两句能够形成视镜转移,意味参差,情感起伏的,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反对”。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反对”所造成的意义,空间的拓展实在是多方面的。之所以,“反对”比“正对”好其间的缘故,除了一变化相应复沓单调外,主要在于后者所拥有的意义空间狭窄,而前者所拥有的空间意义开阔。“反对”使上下两句产生了一种向心力,或者叫合力。但是由于他们之间意义的相差,视觉的错位和词语内涵的对立,又是这两句之间产生一种对抗的力量,张力。从而使读者在这种差异中不断感到,视觉的转移,情感的起伏,意义的深入与感觉的变幻。
当然还有一道难题横亘在世人面前,就是“对仗”作为人工编织的产物,它虽然精致工巧,富于美感,但毕竟不是自然的结果,在心灵深处始终与自然为最高准则的中国古代诗人那里,任何粉饰雕琢,都有损天然,对仗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自然与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这真是一个死结般的难题。要怎么解决?有什么方法?一定是有方法,也无法说,无法用一二条三条来陈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通过诗人们自己的阅读经验来揣摩。或许这就是灵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