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长成自己》阅读第12天
第二章 你离自己有多远?
10.进入成长的误区:“自我成长”,这个词进入公众视野已经很多年,人们对它早已不陌生。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接纳了它的含义,并开始积极地去成长自己,以便获得更好的生活。可是,由于资讯的泛滥和个人理解力的有限,就会造成有些人走入了成长的误区,从而距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A.罔顾现实,一味积极:很多人都知道,积极的思维模式能够给生活带来良性的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身处困境,内心无比沮丧,可是他却罔顾糟糕的现实状况,不接纳自己沮丧的感觉,只一味地积极思维:我很棒,我很好,我一切都很好!这样做,非但不能对他的状况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促发新的问题,让他更加困顿。正确的做法,是先在内心里确认自己的现状,接纳并处理沮丧的情绪。然后再行动起来去改变自己,用新的模式与环境互动。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积极思维,每天对自己喊口号来激励自己。
B.自我批评是美德:中国的文化是鼓励自我批评的,一直以来人们都认同这句话:自我批评是美德。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批评自己,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攻击,也是对自我的否定。
即便是自我攻击,恰当的自我批评,对人的自我成长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谓恰当的自我批评,即:只批评自己的行为,不批评自己这个人。那意味着当我们批评自己错误的行为时,自己这个人依然是好的,可爱的,有价值的。一旦自我批评指向了自己这个人,那就变成了自我攻击,或者自我伤害。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将自我批评上升到自我抨击、自我谩骂或者自我贬低的地步。
C.假装快乐,就会真的快乐:当你假装快乐,假装幸福,其实就是在忽略那个不快乐不幸福的自己,或者精神分析一些,你在用装出来的幸福自我,去攻击那个其实感觉不到幸福的自我。这种状态,就像是你努力地夸大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却把真实的自我压制到无法呼吸的角落里。可想而知,这样的假装,将使你与自己的真我感觉之间,渐行渐远。
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承认那个不快乐不幸福的自己,拥抱他,接纳他,给他力量和抚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带着不快乐不幸福的感觉,去做一些可以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行为。
D.榜样催人上进:只有那些内心有力量的人,才适合用榜样的方式来激励自己。而那些自我感觉无力,对自己认识不清的人,却容易在迷失在榜样的光环里,慢慢地变成用榜样的成就来自我攻击,或者处处与榜样去做比较,事事模仿榜样的做法,因而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你真的需要一个榜样,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常常告诉自己:他是他,我是我,我要学习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学习他这个人。
E.灵修就是心理学:灵修并不是心理学,它和心理学有本质的区别。灵修是一种精神的修行,西方人叫“灵修”,中国人叫“禅坐”或“修禅”,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谐、安宁、合一。它关注的范畴大大超越人类自身,比如宇宙万物的呼吸与同在,人的灵性超越与觉知,等等。灵修是纯感性的。而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和个性圆融的修炼,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是物质肉身的修行,追求心理上的满足、稳定和对现实生活的可控感,心理学尤其关注如何调整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的生活。心理学是感性和理性互相交织的,甚至是理性大于感性的。
要做自我的成长,最适合的路径是,先用实在的心理学工具处理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更深地认识自我,完善个性中不成熟的部分,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开始灵修之旅,才能更好地与自己沟通,与宇宙和万物沟通,与心中的神沟通——此时的沟通才是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合一,真正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