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认真思考关于取悦别人和理解别人的界限点。我们会遇到很多跟我们相似的人,有差不多的价值观或者有差不多的思考方式或者有差不多的表达方式,我们因为这些差不多,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可以被理解,被认同,于是我们愿意彼此分享和彼此承担。
取悦的本质是我希望别人感受我的好意,我的喜欢,我的真诚,然后证明我是一个可以被爱被接受被理解的对象,于是我们用目光,用语言,用行为,让他人感知我的存在,归根结底,是我们通过自己直接的间接的情绪表现去告诉别人:关注我,给予我,理解我,接纳我。一切的出发点是“我” 。然而结果,却可能恰恰相反,我们拼尽全力给对方的却没有相应的回馈,落差是我们受伤,失落甚至害怕付出与失去。在取悦别人的时候我们忘记了一件事:让自己愉悦的对象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以为取悦是付出,本质上我们是在向对方索取,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而并不是他人希望给予的,于是就有了偏执和误差,爱就不能直接到达,从而变成卑微,当我们变得卑微就会自认为不那么值得被爱。朋友说:当你把别人当尘埃,别人就会视你为“妈妈”。 果然如此。
理解他人的最终导向是他人,当我们理解他的需要,他需要清净,请让他一个人独处,而不是强加我的意愿:“我想共处” 当他人需要安慰,请给予拥抱就好,请不要加以“指责” 。我从来都是希望给建议的人,然而当我有一天听见这么一句话:“当你的朋友来找你倾诉,请你先询问,你希望我仅仅陪伴就好,还是希望得到建议?”我忽然明白,我以为的理解你有时之于别人过于残忍和自我。真正的理解,是我理解你此时的状态,以及在这样状态下的你所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反馈。不要责怪他人不够懂你,我们要试图首先理解对方,所谓情商,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019年5月8日与宣懿分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