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
原蜀汉皇帝刘禅全家被迁往曹魏京城洛阳。临行时十分纷乱仓猝,刘禅的大臣没有随行的人,唯有秘书令郤正及殿中督、汝南人张通,抛下妻子儿女,单身随侍左右。刘禅靠郤正引导适宜,与魏国君臣应对恰当,举止也没有犯错。这时才感慨叹息,只恨了解郤正太晚了。
三月二十七日,封刘禅为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司马昭与刘禅宴会,故意演出蜀国歌舞,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同平时一样。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他,何况姜维!”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听说了,对刘禅说:“如果晋王再问,您应该哭泣回答:‘‘祖先的坟墓,远在岷山、蜀地,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照着郤正教的回答。司马昭说:“这话怎么听起来像郤正说的?”刘禅睁开眼惊讶地瞪着司马昭说:“你怎么知道?”左右哄堂大笑。
【点评】
“乐不思蜀”的成语来源与此。对于刘禅所为,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刘禅没心没肺,亡国之君不知羞耻;一是认为刘禅大智若愚,养晦自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按前者来塑造“扶不起”的阿斗。所以,一提起刘禅,就是无能、昏庸甚至傻乎乎。
其实,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有时,人又是简单的,不能复杂化。根据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如下分析判断:
首先,刘禅并非弱智,但缺少主见,缺少明主资质,不过中常之主。《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所谓“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意思是,白色的丝布,漂染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刘禅的优点是头脑清楚,信赖诸葛亮、蒋琬、费祎之能,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缺点就是没有治理才能,完全依靠大臣辅佐,相贤则国家清平,相庸则国家衰弱,而宦官黄皓小人在身旁,很快就亡国。
其次,刘禅是随遇所安的主儿,贪图安逸,缺少他老爸刘备的“远大理想”,很容易就妥协于现实,这个是与他成长环境有关的,这里不再赘述。
再次,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及故意说司马昭猜中了,肯定是装聋卖傻,这点倒继承了刘备的基因,他的演技,比刘备当年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假装掉筷子还要精湛。作为亡国之君,刘禅的自家性命,都掌握在人家手里。由于他是蜀国的一面“旗帜”,司马昭对他还是有戒心的。刘禅“表演”之后,司马昭对身边的人说:“安乐公如此中肯,我无忧矣。”
刘禅被人戏弄,他为什么屈辱地活着?实际上,他选择活命,和他选择投降的逻辑是连贯的,否则,当初何不战死或者自杀殉国。能活着,衣食无忧,有酒菜有歌舞,“安乐公”安乐一生,刘禅本人有选择的权利。
总之,刘禅肯定称不上明君,但也不至于称其愚蠢,他不过就是个三国乱世中,没有远大政治目标,苟且图存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