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8分
对于我来讲,能打8分算是一部好的电影。仔细回想,这部电影不容易,一部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电影,无论任何时候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内心精神回归的渴望,都从母亲(涛)这个角色上体现出来。
故事的完整性是无可非议,从产生离去的小城市爱情故事开始,分别描写了憨厚矿工梁子的离去、离婚后没有露面的晋生的离去和身在异国他乡的Dollar的被动离去。然后也分别讲述了他们的回归命运:依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却病患缠身归来的落魄梁子、乐于出走,最后身在异国他乡却无法融入当地生活也由于在国内涉案而无法回归的晋生和不知自己该何处何从却在自己中文老师的身上找归属感的年轻人。而且电影前部的各种伏笔,在电影后半部都一一点到:包括作为整部电影的重要道具钥匙、枪、手机、关公大刀还有车甚至是两首电影里刻意出现多次的《珍重》和《go west》,回想起来感觉是工整的学生作文, 过于追求完整。当然很多人也特别赞同这些细节,甚至认为这些是这部片子最值得细细琢磨的地方。但是我却觉得这种精心写下的首尾呼应破坏了它本来设定的开放性结局所期望的效果。例如很多人很赞叹在电影最后涛在文峰塔和汾阳王府的背景下、在《go west》的音乐下、在雪地里翩翩起舞的结局,但是我恰恰却觉得这呼应片头的文艺化是刻意的、无厘头、不符合故事情节的设定。好的电影和文章都不需要刻意追求意境和铺露导演本身的意图的。
这部电影也大约看得到贾导的勃勃野心,导演和作家总是相似的,到了一定程度的总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展现磅礴的社会历史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贾导是有能力做到这点的,特别是他对小城市人们的生活刻画把握得非常好,一些细节的描写穿插在故事的第一部分,有点像DV记录素材的拍摄手法,画面倾向正方形,但是却色彩斑斓,还原了那个躁动、巨变中的年代风貌。虽然第一部分表面看来是一个三角恋,但是涛的选择代替了整个社会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两种不同的意识的冲突、纠结之后的最终的选择。我始终认为这部分是整部电影最好的部分。演员的表演也是没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遗憾的是用一群中年演员去表演年轻人的意气风发有点勉强,而且导演又追求那个年代的写实感,中年演员脸上的沧桑,很难用演技去掩盖的。
来到2014年的现在使用略带黑白的镜头来陈述梁子的凄惨的生活、涛的父亲的死以及回来奔丧的七岁的Dollar和母亲的互动。时代虽然在变化,但是传统也依旧没有完全被替代,更传统的那代人死去了,涛和梁子苦苦地守留在过去时代的边缘,但是可悲的是,就算Dollar在涛的强迫下给姥爷下跪,但是站起来之后,他依然没有忘记另外一个Mummy和正襟危坐地穿着西装系上自己的丝巾:时代是在前进的,无论我们如何勉强,但是我们永远无法阻挡住它的脚步。
最后在2025年,宽荧幕的镜头铺开的是异国他乡略带冰冷的海滨城市里发生的由于少年恋母情结而发的忘年恋的故事。这个设定在未来的故事,除了人物使用的电子产品稍微引入了未来的元素意外, 关于未来的讲述略带肤浅苍白。本质上这也是在讲一个现在的故事,所以如果要说电影有点狗尾续貂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张艾嘉和董子键的表演真是可圈可点。有人说电影出走的悲剧结局最终是体现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孩子不仅仅是Dollar,还有张艾嘉代表的各种离开故土的人们,年龄不是悲剧分界线, 因为我们都是那片山河故土的孩子, 所以尽管张艾嘉已经是Dollar妈妈的年纪, 但是她也会诉说她的母亲, 以及她已刻意遗忘的名字。这个忘年恋的故事的讲述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个故事的设定基础是有问题的。因为一切矛盾与悲剧的最大原因是在异国他乡完全不懂英文的晋生和完全不懂中文的Dollar之间矛盾。一个在7岁事能够正常用普通话和母亲沟通、用上海话跟后妈感情良好地沟通的小孩子,跟随一个完全不会说英语的父亲成长,怎么可能会完全不会说中文?然而导演也没有去解释。 我理解是后面故事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么荒诞的基础完全没有解释,我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想起余华在谈论荒诞小说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觉得荒诞是那么合乎常理的,那是因为作者在写这些荒诞之前他已经铺垫过了。而电影只是觉得就这样我们理所当然就理解了。
剧本所讲述的故事是值得深思的,但是满布的伏笔和过量的信息量让整部电影过于沉冗和刻意。虽然我明白正常电影的篇幅才一两个小时,每个镜头片段都非常可贵,但是每个镜头都是表达一个沉重的现实,或是一种象征,是不是真的就是好的电影呢?举个例子,电影第三部分开始,晋生根一群老朋友聊天,才寥寥几句,信息量有多大:“香港四季酒店”、“老邢该不该回去”、“我出来那年”。。。不过很多人也很赞叹这种伏笔的,但是在一部戏里面太多这种伏笔了,而且政治性太强,如果没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充份理解,只是看故事,很难明白的,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一部纪录片。
电影的种类分很多,我们不能拿不同类型的电影来对比,同样我们只能在电影所在的类型里去评论它的好坏。作为一部写实的家庭社会历史文艺片,《山河故人》是厚重的,能比较适度地表现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段的状态。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比较灰暗深沉的,从片名就已经可以感觉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如果用“山河”一词总会有种悲凉的意味,可能是因为杜甫那句“国破山河在”,所以电影的表达的基调也是悲伤的,离去是无奈的略带绝望,回归也是不情愿的、无奈、悲伤甚至是无所适从的,导演在电影本身也没有寻找到一条可回归的最好的方式,片子最后张艾嘉和董子键站在海边看着波涛涌动的海面,想起了他母亲的名字“涛”,然后画面一转,“涛”在包饺子,在音乐中起舞。其实是不是有点讽刺的意味呢?无论你在哪里,山河依旧,故人依旧。此时耳边想起叶倩文那首《珍重》:
“…它方天气渐凉
前途或有白雪飞
假如能不想别离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
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
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