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并且极度容易焦虑的时代,焦虑像一种大型的传染病一样,与日俱增的生存压力,可能是一种催化剂。而当下的生存压力,再也不是逃跑或斗争这么一个简单的选择,决策更加的复杂,这本书则引导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专注——作为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却是此刻最应该走的道路。
这本书吸引我读的地方是他在标题的地方提到,这是一本读起来很爽的书,于是我就忍不住看了。这本书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系统化思维,无论是哪一章,都像是一棵树一样,从根茎到枝桠到叶子,并不是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点,毫无逻辑的。书中主要讲述了如何专注,作者系统性的讲述了他所提炼的专注法则,分别从时间管理、思维锻炼、工具使用(此处的工具指的是书籍,也就是阅读的方法)、情绪管理这四个维度介绍。
时间管理
关于时间的价值,可能更多人关注的是时间的即时价值,而忽略了时间的增值,即你此刻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即时反馈的,但长期坚持后会看到巨大的变化,这是你当下看不到的,而这个短视会导致我们浪费了很多本该好好珍惜的时间,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前提是你能看到这个未来的价值。这本书讲述的这个部分,稍微比我之前看过的《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更为深入一些,但这个深入不是技术上的深入,而是另一个层次的。他在介绍方法前是首先让人思考,为什么我要管理当下的时间,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他再引入了游戏,建议使用设计游戏的方式去设计时间任务。因为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对游戏上瘾,其实上瘾也是一个极度专注的过程,那么既然游戏能让你上瘾,那把这种机制适用到时间任务中,又有何不可呢?于是作者把这个机制拆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明确不模糊的目标、一个简单的规则、以及适当的可用于平衡成就感和挫折感的障碍设置。最后,由于时间的长期价值,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时期都至关重要——包括人生中的低谷期。
思维锻炼
何为思考?思考通常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首先对问题进行推理,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从问题的表现开始挖掘现象的本质,我们可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有可能遇到过相似的另一个问题,于是我们可能需要类比,把解决另一个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方法运用到这个问题上,最后我们会总结这类型的问题需要怎么解决,也就是把这个方法以及这个问题都抽象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质。而思维锻炼就是主要锻炼推理、类比、抽象这三个底层思维能力。这章让我反思,因为深度思考太难得了。大脑太好打发了,思维的惰性让他很容易被惯性支配。因为深度思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需要抽丝剥茧的去琢磨,去推敲,但当然拥有深度思考习惯的人,思维的成熟度自然较高一些。作者提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思维锻炼方法,思辨与反驳,就是相当于像左右手互博的思维方式,像在脑子里面双方辩论,而在这个辩论过程中拓宽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更全面的看待问题。
被惰性支配的思考,通常是愿意直接相信结论的,因此锻炼思维的其中一个关键,便是不要只关注结论,去思考这个结论是如何产出的,逻辑是否能自洽,当你要进行这个判断的时候也必须要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假设导致了这样的结论,再推一步,是不是问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工具使用
这里的工具其实就是书籍,因为作者认为,阅读是最高效的一种沟通方式,因此学会如何高效阅读,就是掌握了如何专注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作者从如何选择自己应该读的书,如何读透一本书,如何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为自己所用,如何真正使用起来这几个方面讲述。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一章让我决定以输出来定义输入。以往读过的书,一般都是读过就算了,但如果这样,其实跟没有读过是没有区别的。哪怕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本身就会因为自身的滤镜,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当你准确的把书中的内容,通过这滤镜,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在阅读之际便明白,他的哪个部分可以在哪些场景被你怎样的使用到哪些地方,那这才算是读过了。
情绪管理
这章本叫做心智自激法则,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讲述情绪管理。首先需要关注自己,回归自己本身。这部分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关于冥想的文章,便是书中提及到的禅修,参与者每天保持斋戒,静坐10小时以上进行内观自省。当然这里就不仅仅是情绪了,而是自己的全部,而这样的观察,会让人更容易专注。情绪管理其实也需要自己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会在怎样的外因、内因下产生怎样的情绪,并且如何与这些情绪和谐共处。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非黑即白的,通过观察和感受,不同的情绪可能能让你更好的达到某种目的,哪怕愤怒也是有用的——它代表一种清晰的拒绝。所以情绪管理也可以让你在专注的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确实,这本书读起来很爽,同时也可以看出来作者也运用到了他所提炼的各种专注法则,在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到这些痕迹。但正如文章最后一章所说的,这样的书籍其实充当的也只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路人也只是引路罢了,具体怎么走,走到哪里去,也是各有造化。希望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能多一个正在努力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