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就不是件轻松的事。
作业多、压力重,很多家长因此担心孩子的天性被扼杀。
“快乐教育”应运而生,被不少家长追捧。
很多人误解了快乐教育的内涵,觉得它等同于不要逼孩子去做任何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可子女成年后,很多家长反而受到指责。
"我那时小,不懂事;难道你们也不懂事吗,为什么不逼着我去学习呢?"
孩子生气,家长更委屈。
尊重孩子固然不错,但自由和自律从不冲突。
摄入知识,无可避免地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哈佛学霸John Fish上传过一段视频,展示了自己普通的一天,让不少人惊讶。
早上七点起床,吃饭。
吃完早饭后,就给出一天的学习计划,完成自己的作业。
每天要读50页书,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
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都在上课、健身、处理各种琐事中度过。
晚上写论文,写累了就做会儿线性代数休息,争取在10点前睡觉。
他的一天几乎没有休息,效率很高,安排得当。
和传统印象中的西方教育不同,John Fish的学习过程一点也不轻松。
然而,想要尝到学习的甜头,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辛苦。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总习惯非黑即白。
认为约束的反面就是任由孩子随意成长,却忽视了教育的中间地带。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是放任,而是在告知后果的前提下,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小妹有一位亲戚, 相当反感“压力教育”。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会逼他做任何事情,不会跟他强调成绩、排名。
孩子上兴趣班,只要一说累了就立马接回家,把孩子宠着惯着。
有人委婉地跟她说,应该关注下孩子的成绩,不然未来多少会受影响。
她却说:“可是孩子高兴呀,让他们高高兴兴地长大难道不是父母的责任吗?”
让孩子快乐是责任,但她忘了,让孩子适应社会,同样是父母的责任。
那位亲戚的孩子,长大后没有一技之长,性格也被宠坏,没法和人好好相处。
很多家长美名其曰“尊重式教育”,实际上只是在偷懒。
毕竟,“快乐教育”不仅解放了儿童,更解放了一天到晚为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的家长。
让他们可以就此放手,自认为孩子可以在天性的引导下,成长为一个健康且健全的社会人。
然而任何一棵树苗,都需要在合适环境下才可茁壮长大。
父母的培养和引导,很重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孩子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