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恩威:唐玄宗上位后的三大难题。 开元施政:用权术、立规矩、重改革

知识点一:明皇恩威:唐玄宗上位后的三大难题

武则天退位之后,唐朝政局相当动荡,一系列政变之后,唐玄宗李隆基终于坐稳了皇位。

然后,唐玄宗也立刻就需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李隆基的成功,靠的是走中下层路线,充分利用私人关系和家奴的力量。这些帮助他获得皇位的功臣,往往是些行为放纵,赌性十足,不甘于循规蹈矩、遵守法度的人。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

所以,应该怎样处置这些功臣?应该怎样发掘治国的能臣?都是难题。

第二,正因为李隆基是以边缘王子的身份取得成功的,所以他对一个拥有基层经验的皇子有多可怕,认识会特别深。单纯的基层经验用处是有限的,但有基层经验的皇子,那就会带来非常多不可控的变数。

所以,今后李隆基该拿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们怎么办?也是个大问题。

第三,李隆基夺得了皇位,但他要治理的江山,并不是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武则天在位时采用各种极端手段来震慑反对派,当然也就意味着统治成本拉高。武则天退位后,韦皇后、安乐公主一度掌权,更加是有武则天的野心,没有武则天的能力……种种问题累积下来,当时的唐朝,说内忧外患也不为过。

所以唐玄宗要面对的挑战,还相当艰巨。

看看唐玄宗是如何应对的。

首先是功臣问题。

先天二年十月,唐玄宗“讲武于骊山之下”,也就是在骊山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式。

三个月前,唐玄宗刚刚除掉了太平公主,坐稳了皇位。所以这次大阅兵,是新皇帝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赫赫兵威。

结果很扫兴,这次阅兵式真是规模盛大,军容不整。其实也不算出乎预料,武则天后期的战争,仗打得一直很难看。上战场多流血,自然是因为平时汗流得太少了,长期组织涣散,这次皇帝阅兵,精气神也没法提起来。

于是,唐玄宗震怒,就要斩杀这次阅兵的总指挥郭元振。

郭元振也算是一位名将加名臣,长期以来,在西部战区有不错的表现。阅兵几个月前,郭元振刚刚回朝廷担任宰相,也就是说,表现不好还真不是他的责任。

而政变的时候,唐玄宗需要一个人保护好或者说控制住太上皇,以免太平公主利用太上皇发号施令。这个人需要非常勇武,唐玄宗倒是不缺这种人;这个人地位还不能低,保护太上皇派个小官去,一下子就让人觉得有问题。郭元振就是一个难得的合适人选。

唐玄宗政变期间,郭元振住在中书省,保护了太上皇十四天。可以说,政变能够成功,郭元振功劳很大。

可是,这时唐玄宗竟然因为阅兵式军容不整,就要杀郭元振。

幸亏有人为郭元振极力求情,唐玄宗才赦免了他,但贬了他的官,把他流放到岭南。

于是,唐玄宗又要杀负责这次阅兵式礼仪的官员叫唐绍的,唐绍也是这次政变时的大功臣。

唐玄宗的意思,其实仍然是有人出来求个情,自己就顺势赦免唐绍。没想到,求情的反应太慢,行刑的速度太快,结果唐绍就被斩了。

唐玄宗流放郭元振,斩杀唐绍,这两个大功臣都倒了霉。唐玄宗显然是在敲山震虎,不要以为立了大功,你们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

还有很多功臣,也都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唐玄宗赶出了朝廷。

《新唐书·姚崇传》记:张说以素憾,讽赵彦昭劾崇。及(姚崇)当国,说惧,潜诣岐王申款。……(崇)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辅臣,而密乘车出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于是出说相州。

《旧唐书·王琚传》记:或(疑即姚崇)有上说于玄宗曰:“彼王琚、麻嗣宗谲诡纵横之士,可与履危,不可得志。天下已定,宜益求纯朴经术之士。”玄宗乃疏之。

《旧唐书·赵彦昭传》记:俄而姚崇入相,甚恶彦昭之为人,由是累贬江州别驾,卒。

《旧唐书·刘幽求传》记: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姚崇素嫉忌之,乃奏言幽求郁怏于散职,兼有怨言,贬授睦州刺史。

《旧唐书·钟绍京传》记:迁太子詹事,时姚崇素恶绍京之为人,因奏绍京发言怨望,左迁绵州刺史。

《资治通鉴》载: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幽求等不服。……戊子,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紫微侍郎王琚行边军未还,亦坐幽求党贬泽州刺史。

《邓宾墓志》记载:先天初,归妹窃权,嗣皇养正,阴有夺宗之计,潜窥偶都之隙。公义形于色,奋不顾身,与左丞相刘幽求等同心戮力,以辅一人。廷奏奸谋,反为太平主所伺,言且不密,君几失臣,遂谪居秀州。明年,皇帝(玄宗)清问下人,芟夷元恶。且有后命,克昭乃勋,即征公为岐州司兵参军。未拜,累迁河北、蒲城二县令。……公往经迁谪,曾冒炎瘴,因求医长安,颇历时月。素为权宠(疑即姚崇)所忌,不欲公久留京师,遂阴中以他事,复贬为睦州分水县令。

没有被贬斥的功臣,往往也是待遇不错,但实权很受限制,各种军国大事,他们并不能太多参与。

唐玄宗说:“西汉诸将,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

意思是:想当年,西汉刘邦当皇帝,给功臣权力很大,又是封王又是封侯的,结果这些封王的很难有好下场,封侯的也过得提心吊胆;东汉刘秀当皇帝,他靠家乡南阳的豪强大族起家,这就是所谓“南阳故人”,南阳故人们都是安享富贵很少实权的,但是结局也比较好。

唐玄宗这意思是,我对功臣们,也要学汉光武帝刘秀的办法,这样其实对大家都好。

防宗室

唐玄宗对宗室成员,尤其是对自己的兄弟们的态度。

唐玄宗人称李三郎,排行老三,他总共兄弟六个,有五个活到了成年:

大哥李成器,明智退让,早早拒绝参与太子的竞争,给唐玄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再怎么说,身份的敏感性在那里;

二哥申王李成义,比较平庸;

四弟岐王李范、五弟薛王李业,都是有点才干的,先天政变,老四、老五都是参与的。

唐玄宗的做法,也不出人意外,对待兄弟们,相处极亲,待遇极好,监管极严。

唐玄宗经常邀请兄弟们到皇宫里来喝酒、斗鸡、打球,一起出去打猎。而且还做了特别长的枕头,特别大的被子,兄弟们同塌而眠,就这么亲密。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应大哥李成器的要求,把自己当年做皇子时住的地方,这有个术语叫“潜邸”,把潜邸扩建为宫,这就是著名的兴庆宫,今天是西安的兴庆宫公园,和西安交大对门。

兴庆宫内,建了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

勤政务本,强调的是唐玄宗治国的精神;花萼相辉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唐玄宗是花,兄弟们是萼,也就是花瓣下面的一圈绿叶。这是《诗经》里的典故,用花和萼,比喻兄弟情深。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小雅·常棣》

兄弟们要是病了,唐玄宗那个嘘寒问暖。

有一次,薛王李业生病,唐玄宗亲自煮药,蹦起一火星子,把唐玄宗的胡须都给燎了。身边的人惊恐的表情都到位了,唐玄宗这时淡淡一笑:“只要兄弟喝了这个药能好,胡须有啥可惜的。”当年,唐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给名将李勣治病,唐玄宗这也是向自己的祖爷爷学习。

但事情的另外一面是,唐玄宗是不给兄弟们任何实权的,对官员和兄弟们往来,也极为警惕。

张说是武则天时代就已经很重要的官员,又在唐玄宗是太子的时候,就和唐玄宗关系密切。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之后,就任命张说做了中书令,也就是宰相。

但后来,唐玄宗又任命了和张说关系不好的姚崇为宰相。

张说心里不安,就去联络岐王李范。你去岐王宅里欣赏下李龟年之类的人物展示才艺,那没事;你去谈政治,这就犯了大忌。

这事迅速被人举报,可见唐玄宗盯兄弟盯得有多紧。于是,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但是岐王没有受任何处罚。

再说个类似的例子,有一次唐玄宗生病,薛王李业的小舅子韦宾企图打听唐玄宗的病情。此事被唐玄宗知道了,韦宾被“杖死”,活活打死。

薛王李业和王妃韦氏吓得战战兢兢来请罪,唐玄宗握着薛王李业的手说:“我要是有猜忌兄弟的心,让老天爷一个雷劈了我!”(“吾若有心猜兄弟者,天地实殛之。”)这种情况,你觉得唐玄宗有猜忌兄弟的心吗?

这就是唐玄宗的处理方式,这个案子涉及到了兄弟们,涉案相关人等,都顶格处理,但是兄弟们来请罪,都是没事没事,不干你的事。

唐玄宗对兄弟们的感情,完全是装的吗?也不一定。

这就是古代的皇权政治,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性在权力面前是经不起诱惑的,这样防微杜渐,确实避免了之前动不动就政变的风险,并且那张温情脉脉的面纱,好歹挂着没撕下来。

拨乱反正

唐玄宗要拨乱反正,要让政治重新上轨道。

有一篇唐朝人写的也不好说是散文还是小说的作品,叫《开元升平源》。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什么能够成为升平盛世?

作品的内容是说,唐玄宗趁着打猎,和姚崇私聊。于是说到想任命姚崇做宰相。

姚崇说,我有十条建议,你如果不答应我的话,“臣不敢奉诏”,这十件事做不到,当宰相没意思。——这个就叫格局,我做官是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是为了高官厚禄。

唐玄宗说,你说来听听,我量力而行,然后再决定是否该做。于是姚崇就说了十条,建议的内容,引在文稿区了:

公曰:“自垂拱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臣请圣政先仁义,可乎?”上曰:“朕深心有望于公也。”

又曰:“圣朝自丧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请三数十年不求边功,可乎?”上曰:“可。”

又曰:“自太后临朝以来,喉舌之任,或出于阉人之口。臣请中官不预公事,可乎?”上曰:“怀之久矣。”

又曰:“自武氏诸亲,猥侵清切权要之地,继以韦庶人、安乐、太平用事,班序荒杂。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官。凡有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上曰:“朕素志也。”

又曰:“比来近密佞幸之徒,冒犯宪纲者,皆以宠免。臣请行法,可乎?”上曰:“朕切齿久矣。”

又曰:“比因豪家戚里,贡献求媚,延及公卿方镇,亦为之。臣请除租庸、赋税之外,悉杜塞之,可乎?”上曰:“愿行之。”

又曰:“太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造金仙、玉真观,皆费巨百万,耗蠹生灵。凡寺观宫殿,臣请止绝建造,可乎?”上曰:“朕每睹之,心即不安,而况敢为者哉!”

又曰:“先朝亵狎大臣,或亏君臣之敬。臣请陛下接之以礼,可乎?”上曰:“事诚当然。有何不可?”

又曰:“自燕钦融、韦月将献直得罪,由是谏臣沮色。臣请凡在臣子,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可乎?”上曰:“朕非唯能容之,亦能行之。”

又曰:“吕氏产、禄几危西京,马、邓、阎、梁,亦乱东汉,万古寒心,国朝为甚。臣请陛下书之史册,永为殷鉴,作万代法,可乎?”上乃潸然良久曰:“此事真可为刻肌刻骨者也!”

姚崇是不是一下子对唐玄宗提了十条建议,这不好说;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十条建议的内容,唐玄宗时代确实是实行了的。

还有,这些建议绝大多数都是对武则天时代的批判。

比如第一条,说治国不能一味依赖刑罚,还是要讲德治,就是针对武则天时代的酷吏政治而发的。

第四条,说武家人占据了重要部门,后来韦皇后、安乐公主继续如此,还不按照程序任命了大批没资格做官的人做官。以后不能再这样了。这是点名批评了。

第五条,说皇帝身边的近臣,得宠后纵横不法。武则天的几个情人,都是典型。

第七条,说武则天带头,后来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跟进,都大兴土木,建造佛寺道观,以后不能再这样在佛教、道教的事上乱花钱了。

最后一条,说外戚干政这事,真是“万古寒心,国朝为甚”,没有哪个朝代比我大唐更严重。说得唐玄宗眼泪都下来了。这显然说的是武则天称帝的事。

其余各条,往往也多多少少和武则天有关。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把国家治理得比贞观时代还好,而且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姚崇作为亲身经历过武则天时代的人,显然不是这么看的,他对武则天时代印象特别糟糕,认为天下要想治理好,首先必须要否定武则天时代。

不过话说回来,姚崇这个人身上,其实是有很强烈的武则天时代的气质的。比如说他也很善于整人。

唐玄宗争夺皇位时的功臣,是被谁赶出朝廷的?往往就是姚崇或者疑似姚崇。

姚崇能够成为唐玄宗时代第一位著名的宰相,多少也和唐玄宗看重他的整人能力有关。因为必须要先把长于激进冒险,不善于稳健治国的功臣边缘化,唐玄宗的政治构想,才有可能委任给合适的人来完成。





知识点二:开元施政:用权术、立规矩、重改革

唐玄宗时代前期、中期的重要改革。先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宰相说起。

姚崇尚通,宋璟尚法

隋唐的制度,往往同一时期担任宰相的人,就有好几个。但唐玄宗时代的特点,是同一时间段里,宰相可以有好几个,但真正重要的宰相,通常只有一个。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效率,而且皇帝反而可以处于相对超然的地位上,一旦出了事,这位重要的宰相就是最理想的挡箭牌。

开元年间重要的宰相,打头两位是姚崇、宋璟,并称“姚宋”,特别有名。

但两个人其实很不一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句评价:“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实在是说得很准。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姚崇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但也是一个有权术,会玩弄手腕的人。他简直是一个在正人君子和阴险小人之间随时切换的人。

唐玄宗要把武则天时代的余毒清干净,没有点以毒攻毒的猛药是不行的;唐玄宗要把帮助自己夺得皇位,但缺乏治国才能的功臣赶出朝廷,又害怕担上薄情寡义的名声,需要人家离开但不想把人往死里整,就离不开姚崇这种精通权谋但是不热衷权谋的宰相。

姚崇做了三年多宰相,前期清场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得罪的人也够多了,唐玄宗就换掉姚崇,换宋璟做宰相了。

宋璟这个人特别的正,一板一眼,讲究原则。

所以,姚崇、宋璟是不能同时做宰相的,那政事堂里得天天吵架。

而且不能先用宋璟后用姚崇,因为有些难缠的官场老滑头,宋璟可能对付不了;有些特别戆头的功臣,可能会和宋璟激烈冲突,然后宋璟可能直接依法判人家死刑,唐玄宗也不想落个杀功臣的名声。

就得先用姚崇清场,再上宋璟立新的规矩。

姚崇、宋璟加起来大约做了不到七年宰相,唐朝的社会,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唐朝的国力,仍然没有体现出来。

张说的军事改革

这个时候,一个曾经被唐玄宗放逐的功臣,回到了朝廷,这个人就是张说。

张说可以算是唐玄宗早年的功臣集团中的一员,他是这个集团里少数有治国大才的人。

张说因为和唐玄宗的弟弟齐王李范有了不恰当的接触,被姚崇举报,于是被贬到外地做官了,如今重新被重用。

张说以文学知名,可是他最大的建树,却是军事改革。

张说被排挤出朝廷后,到边境上任职,既做过安抚工作,让本来想造反的胡人不反了;又有过实战经验,参与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这个叛乱也说明了当时族群关系的复杂,一个从突厥投降过来的粟特人,勾结党项人造反。张说恩威并举,把问题解决了,应该说表现得相当出色。

因为熟悉边境的军务,张说给唐玄宗提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裁军。

当时唐朝边防军的人数,高达六十万。张说认为,保留四十万人,够用了。一下子裁军三分之一,这是非常惊人的规模。

唐玄宗也很惊讶,边境上的将帅,多数都在对我说,国防压力很大,人太少,兵力不够,你怎么说还要裁军?

但是张说非常肯定,四十万够用了。将帅要求增兵,原因不过是两条:一是“自卫”,也就是拥兵自重;二是“杂使营私”,这些士兵进了军营,就是将帅们的奴仆,将帅们当然希望兵越多越好。但是,当兵的太多,农业生产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府兵制下,兵农合一,把这些大小伙子都拢在军营里,谁去种地啊。

所以说张说这个建议很“大胆”,首先还不在于大规模裁军后,边境上会不会有风险,而是这个建议挡了多少人的财路,会得罪多少人。

至于国防问题,张说反而是有很成熟的想法的,就是进一步推广“兵募”,也就是一般说的募兵制。

唐太宗去世后,府兵制已经变成了一个朝廷几乎不承担责任,把压力全部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的制度。募兵至少是明确了给士兵相应的待遇,还是有吸引力的。

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建议,十天内就招到了十三万精兵,他们被编入了关中地区的十二卫,轮番值班。同时,边境上的军队,募兵制也越来越推广开来。

这当然也就意味着兵农分离的趋势愈演愈烈,军队战斗力是增强了,但是军队和平民之间的隔阂也加深了。长远看来当然是有问题的,不过在改革之初,应该说是卓有成效。

改革宰相制度

张说推动的另一项重要变革,是关于宰相制度的,把原来的政事堂,改成了中书门下。

政事堂是宰相们开会的地方,这个会议室原来设在门下省,后来搬到中书省。但政事堂不管在哪里,就是个会议室,做了决定,事情还是交给原来的政府部门去办。

为什么说“政事堂改中书门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变革呢?

先看改革之前,情况是什么样的。

到张说做宰相的时候,唐朝已经建立一百年了,三省六部的运转,已经出现了官僚机器不可能避免的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形式主义、推诿懈怠……哪样都少不了。上一讲就说了,唐玄宗刚当皇帝的时候,姚崇就向唐玄宗提出,一定要大力解决这个问题。

但不动大手术,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我们办事拖拉是正在按流程办理,不合规的事情说办就办了,出了问题你负责?我们的工作量早就饱和了,上面不能再给我们压担子了……讲大道理也好,诉苦也罢,一个比一个会说。

比如说当时唐玄宗正在大力清查户口。

查户口,本来是户部度支司的事。对他们来说,这是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积极性未必很高。

户口怎么查?第一件事肯定是先开个会呗。然后就会想到,统计上来的户口多了,每年征收的粮食就多了,粮食怎么存储?怎么运输?那就要把仓部司的人也喊来商讨。这些额外征收的粮食,会不会引起物价波动啊?那金部司的人也得来。

所以这不是度支司一个部门的事,应该由咱们户部司组织户部的全体中高级官员一起讨论。

然后就会有人想到,那些原来没有被统计上来的户口,当时的术语叫“浮逃户”,这是犯罪行为,对他们到底怎么定性,要不要和刑部沟通一下?这些人原来不交税不服徭役,现在担子压上来了,会不会造成民变?是不是要兵部那边也做点准备?

这事户部决定不了,还是得报到政事堂,宰相们你们再讨论一下,牵头各个部门分工协作……

这还是朝廷里的讨论,各项要求还没有下达到各州县呢。这个事情就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了。

但实际上唐玄宗清查户口,没有这么麻烦。唐玄宗的办法是,你们这些部门不是都在扯皮吗?我就不理你们了。

唐玄宗另外设了一个职务,叫“覆田劝农使”,然后从各部门抽调了一批人担任“劝农判官”,另外搭建了一个系统,你们把这个事情办了,这样效率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个使者的“使”字,它本来的意思是临时给你派一个任务,这时候你是“使”;任务完成了,你自然也就不再是“使”的身份了。所以,“使”这个概念,包含着临时的、不正式的含义。同时,“使”又是直接代表皇帝的,又意味着巨大的特权。

但是,类似像覆田劝农使这样的职务,一旦设置了就是要展开长期工作的,“使”的临时性就大大淡化了,很多“使”反而像是我们今天说的什么呢?垂直管理。就是绕开原有的政府部门,由朝廷直接抓某项事务,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由于原有的三省六部体制越来越低效,所以唐玄宗治国,就越来越依赖被称为“某某使”的系统,但是“使”太多了,也有点乱,所以又需要对“使”进行统一管理。

理解了这种情况,才能理解,张说把政事堂改成了中书门下,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是会议室换了块牌子,而是就在中书门下的会议室后面,增设了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中书门下不再仅仅是议政场所了,而是一个决策+执行的机构。

看刚刚报的中书门下的五房的名字,就知道它的工作内容,和尚书省的六部重合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有一部分学者就认为,三省六部制到唐玄宗时代,实际上就被架空了。

但应该说并没有架空,六部还是保留了大多数工作,只是最重要急迫的一些事转移到了中书门下的五房。

只不过,哪些事算重要急迫,外行就搞不清了。实际上,不光是六部没有被完全架空,还记得汉代的九卿制度吗?唐代也有九卿,九卿的办公场所叫寺,大理寺、鸿胪寺,都是你熟悉的名词吧?九寺和六部也有很多重叠,九寺也还分担着一部分工作。

怎么这么乱啊?没有办法,古代官僚制越运转,越叠床架屋,是必然趋势。但不管怎么说,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制度运行之初,确实是提高了效率的。

检括逃户

唐玄宗开元中期,还有一项重要的变革,其实上面已经讲到了,就是一个叫宇文融的官员,提议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

逃户的问题,早就存在。

人口增长了,朝廷也拿不出土地分配给新增人口,均田制早就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很多人自谋出路,跑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开发荒地。慢慢的,人口和耕地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这个增长没有在官方数据里体现出来。

这种情况存在,其实谁都知道。

不过有些官员觉得就这样挺好,这是藏富于民。朝廷的赋税本来是偏重的,你地又没给足人家,你收税的时候是按照给足了地收的,现在这些税收不上来,两下一对冲,本着差不多的精神,结果就也还行。比如张说就是这么认为的。后世的人,比如司马光看法也类似。

而像宇文融这样的官员,则觉得如果向这些土地和人口征税,可以大大增强国力,朝廷要想做大事,才有钱可用。再说这些老百姓也未必愿意一直当黑户,他们逃到哪里,我们不追究他“浮逃户”的罪名,就在当地给他落实户口,再给点优惠政策,人就都出来了。

唐玄宗支持宇文融,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宇文融开始主持检括逃户。到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不少于八十万户人口以及相应数量的漏登土地列入了簿册。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总户口(7069565户)的百分之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长。

唐朝建国一百多年,这时户口数仍然比隋炀帝时代少将近一百八十多万户(隋炀帝时“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但是也已经称得上人口繁盛,欣欣向荣了。唐玄宗一下子觉得手头宽裕了。

总而言之,到了唐玄宗开元中期,军事实力、行政效率、国民经济,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按照传统说法,一个造成巨大灾难的人物,也要登场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