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之后,被朋友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能不能看出我在想什么。
这个时候,我总是笑笑。因为没有在揣测,没有足够的信息,也不会主观臆断,所以实在不能看出你在想什么。
如果要看出一个人在想什么,电视里通常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微表情来进行假设再证明。可是学习心理学之后反而对这样的方法持保留意见,因为每一个微表情或者动作背后有很多不一样的动机,猜测反而会弄巧成拙。
而学习心理学的最大原因,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想什么,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旅游管理,学习我选择的专业。
旅游是服务行业,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个行业。我希望人们通过旅游给自己带来更深的幸福感,所以花了时间学习心理学,是为了看到更多人的内心,然后对旅游有更深的理解,可以策划自己的旅游作品,让人们有不一样的体验,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感。
以前,我理解的"旅游"仅仅是"我要环游全世界",那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可以看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
现在明白,那仅是当下我们对新奇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愉悦感,这样的感觉终究稍纵即逝。
当看过的事物越来越多,这样的新奇感也就变成了厌倦。
现在对旅游有了新的理解。
旅游与其说是换了一个地方游玩,不如说是换了一颗对待周围事物的心,与其说是景发生了变化,不如说是让自己在那个环境下变得特殊,让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肆无忌惮的"创造自我",进入到,参与到那样一个陌生的情境中去发现自己。
这是我希望的,每一场旅行都可以有这样的体验,不是感官上事物的体验,而是心灵的成长--每见到一件事物后,会心生感动,会让人主动的好奇它的背后,会有着很多的惊喜,有强烈的心情反应。
人生太短,希望人们在旅行中可以体验到最好的东西。这也是我学习心理学的初衷。
现在学习了一年有多,没有去设计旅游产品,反而是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很多变化--混沌中。
为什么是"混沌"呢?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是"认知闭合",简单讲,人总是会根据自己大脑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解释,并找出规律,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举一反三"。
可是,生活的真相是你知道的东西有很大的局限,你脑袋中的逻辑和其他人的逻辑可能完全不一样,但结果可能一样。
于是自己开始对任何事物,保持一颗探索的心,不愿意用自己主观的看法去解释,小心翼翼尽可能地让自己对事物保持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去看到更多维度的事物。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样的心态,也给我个人带来很大的困扰,会开始做事让人觉得不果断,不利索,从一个喜欢发表言论的人,开始害怕自己的言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因为语言的力量大得惊人,比如"谣言",生活里从来不缺少造谣的人,也不缺少相信谣言的人。
一颗坚硬的心开始变得柔软,以前讨厌谄媚的人,讨厌做作的人,讨厌心口不一的人,现在开始可以接受,可以微笑的面对,因为所有这样做的人,在心中总藏有一颗恐惧害怕的心,只不过他/她用自己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人的情绪有"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往往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初级控制),而没能去想一想他/她背后可能有的动机(次级控制),这可能当事人自身也不知情,所以现在对待他人,会把他人看做独立的个体,看见他/她的背后。
有了这样的了解后,开始不那么简单粗暴的对一个人对下定义,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即使面对一件同样的事情。
对于周围的事物有了这样的理解后,现在的自己很开心,即使正处于"混沌"中,但这是我要做的功课。
现在心中,还有另一个"混沌",当对所有的事物有了理解后,便会变得更包容,但似乎没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该有的鲜明个性,世界总是对鲜明个性的人有更多的尊重,因为知道他/她的可以与不可以,底线在何处。
而当自己对他人的行为有了包容后,现在正走向一个似乎没有自己独特属性的人的路,好在自己发现了,正在探索那个平衡点。
在心理学咨询师三级考试通过后,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问我你以后做咨询是吗?有一秒的呆住,我只是好奇心理学背后还有很多我不懂的问题,可是真要做咨询师吗?
回到原来的问题,我还是更愿意探索人的极致体验,所以且行且学习。
爱因斯坦有一个对世间的终极问题,大概意思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取决于我们相信世界是善的还是恶的呢?我相信世界是善良的,所以先遇到那个善良的自己。
可以遇见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
教大家玩一个面对自己潜意识和内心的游戏,即让自己沉浸在一首歌里,然后把自己脑海中闪过的所有想法写下,不带思考的写下,也许那一张白纸会让你多了些跟随自己内心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