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
阿加莎.科里蒂斯
这是我正经读的第一部推理小说,十分的烧脑,感觉智商不在线。也由于是第一本,所以在鉴赏方面不免捉襟见肘。对我来说,记住晦涩的外文姓名并理顺个性与人物关系就已经很困难了(自己认认真真的在本子上列了表格和画了示意图,见表格)。
幕后真凶按照儿歌的顺序进行谋杀。各个人物的死亡场景、凶手作案手法的隐秘性、每个人身上背负的那种超越“法律”束缚但是却违背伦理的罪恶(法与礼的冲突与思考)、人人自危引发的不信任危机等等,都深深的吸引了我。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凶手的自白,语言极为平实,与前文营造的人人自危的紧张氛围对比极为强烈,我深深感慨作者之变态,此时再回忆起情结,怎一个细思极恐了得。
《无人生还》可以算做是比较经典的推理之作(孤岛惊魂/暴风雪模式),抛开专业的文学鉴赏知识(我并没有这方面知识)不谈,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法律与伦理的冲突。MR.UUNKNOW在小说中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用上帝之手惩治或是说荡涤十人的罪恶。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是法律难以收集证据或是法律上根本无法认定其有罪的。 这部小说让我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面对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其实同类型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死亡笔记》中夜神月化身killer制裁罪犯赢得大批追随者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余罪》在嫌疑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有罪(事实上是有罪的)的情况下“钓鱼执法”将其送入监狱却要受到审查;《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假离婚由于程序合法被判为真离婚等等……伦理与法治、法治与伦理,二者相互纠缠,让人唏嘘。可能因为我自己是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制度与伦理的冲突问题就比较敏感,感触良多。工具理性与制度设计是极为必要的,但是除了合法化与合理化,我认为合意化是需要遵循的更高的制度价值基础。
二是这部小说无时无刻不在反思人性。在孤岛之上,面对诡异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在只剩下两个人时毫无疑问的全面爆发,隆巴德之死让我最感到悲哀,也可以看出凶手针对人性等弱点设计的迷局是多么的巧妙。在面对威胁时,往往最可怕的不是威胁本身,而是人们自己。读到这一段,我想起了《釜山行》中的反派大叔、小地震惊恐引发的大规模踩踏……
每一次磨难也许都是考验,让我们不断的修炼人性。
三是依照童谣设计的谋杀方式。十分巧妙。
Ps.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觉得这个在孤岛上发生的故事似乎暗示着它是对人心的叩问。
Pps.知乎里面有句话说得好:“文艺作品的最佳处境是不被人尊崇,但是能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黯然生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写点什么东西并不是为了安利它,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在神坛上必须要崇拜一下,而是自己仅仅是在对的时候碰见了对的书。
附上亲自梳理等表格.
姓名
职业
邀请理由
罪恶
劳伦斯·约翰·沃格雷夫
法官
度假
从小就有着超出常人的正义感,对公平公正有着病态的追求四处收集那些本该被惩罚却逃开了的人们,并把他们聚集在那座小岛上,成为自己导演无人生还里的大boss。
维拉·伊丽莎白·克莱索恩
教师
秘书
为了让自己的爱人雨果得到遗产,她故意让原本的遗产获得者,体质虚弱的西里尔独自去游泳,并在其溺水的时候装作是没能赶上的样子,眼看着其溺死
菲利普·隆巴德
混混
看场子
当他与自己的部下在森林中迷路时,只与一两人一起带走了全部粮食,留下剩余的二十一个东非部落土人活活饿死。
埃米莉·卡罗琳·布伦特
上校之女(修女)
度假
因为觉得自己的佣人比阿特丽斯泰勒放荡不羁,不讲礼数而将其赶出家门,直接导致了比阿特丽斯泰勒的自杀。
约翰·戈登·麦克阿瑟
将军
老友叙旧
为了报复与自己妻子偷情的部下阿瑟里奇蒙,不管曾经他是多么优秀,多么效忠自己,仍派他去执行了毫无生还可能的任务并成功害死了他,但却导致自己一生为担心此事暴露而困扰万分。
爱德华·乔治·阿姆斯特朗
医生
看病
醉酒进行手术,导致了病人的死亡,但一直对外宣称是医疗事故。
安东尼·詹姆斯·马斯顿
阔少
在剑桥上因为车速过快直接撞死了两名儿童约翰和露西库姆斯,但是对此事不屑一顾,丝毫不觉得自己对这起事故有何责任。
威廉·亨利·布洛尔
前任探长
受人之托秘密监视
在伦敦商业银行抢劫案时作为证人指证了一名叫兰道的男子为凶犯,立了大功,而兰道在关押期间由于身体虚弱一命呜呼,而实际上兰道根本是清白的,布洛尔在收取了钱财之后,为真正的歹徒作伪证,陷害了一条无辜的生命。
罗杰斯夫妇
管家与厨师
管家与厨师
前主人布雷迪小姐发病,罗杰斯夫妇为了从中获得了遗产,让布雷迪小姐吸入治病的特效药亚硝酸戊酯/或者在其发病时不给她急救药吃导致其病发身亡。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