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参加了一个集团组织的会议,会议召集人兼主持人是集团的一位中层领导,对此人能力和水平略有耳闻,今日得见,实在不敢恭维。整个程序混乱,主题不明确,冗长拖沓,完全不顾及参会人的体验,明显是因为缺乏会前准备所致,最终很多问题议而不决,不了了之。
会后,我复盘了一下这次会议,并总结这次会议的若干败笔,归纳了一个高效会议应该怎么开,仅供参考。
一、会议前准备
(一)明确会议目标
任何情况下,会议目标是一个会议召开前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参会人、会议议题以及会议议程。即使是务虚会,也必须提前设定会议目标。没有目标的会议注定是要失败的,不仅浪费参会者的时间,也让会议在召开期间彻底失控。
(二)参会人员的选定
参会人员的选择要根据会议的目标、主题、议程、时间等要素安排确定的。在任何组织中,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选择参会人一定要慎重,不要随便浪费大家的时间。提高会议效率,从确定与会者开始。确定与会者的关键,不是看谁有资格参加,而是要弄清谁有必要参加。确定与会者时,应考虑以下三种类型人参会:
1、责任者:参会者是否对会议所要实现的目标负有主要或直接责任;
2、执行者:参会者是否在会后参与议题的执行;
3、顾问:参会者是否具备专门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议题的深化;
(三)明确会议主题和议程
所有的会议主题和议程都是服务于会议目标的,任何主题的设定以及议程的顺序也都要和会议目标息息相关。议题必须仅仅围绕会议目标展开,凡是与会议目标无关的议题都不要列入会议的议程,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分散参会者注意力。此外,在会议议程表中应清楚地确定各项议题所需讨论的时间,以便支持人和参会者对会议有一个良好的把控。
力求开短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能集中精力,达到最大效果。普通会议尽量控制在半小时内,重要会议或者专题会议尽量在1小时内,议程较多也不要超过2小时。
(四)提前通知与会人员阅读会议相关资料(涉密会议除外)
为了提高会议效率,无论是会议告知事项,还是需要讨论的事宜,应该在会议召开之前,提前告知与会人员会议相关内容,并要求提前准备自己的意见。
二、会议进程
(一)会议主持人有效控制时间和进程
会议应当设置主持人,这是保障会议顺利进行的重要角色。主持人可以是会议的最高领导,也可以是会议召集人,也可以是召集人指定的专人负责。会议主持人主要履行两项职责:
第一,依据会议议程,严格控制时间。主持人在会议进行中,尽可能避免参会人任意发挥,不能拖延会议时间,导致会议既定目标无法实现。
第二,确保会议按照预先制定的流程进行。主持人在会议过程中要把握会议的走向,特别是务虚会或者是意见征集的会议,要有效控制发言人的内容和观点,避免偏激或跑题。必要时,会议主持人有权终止讨论,可提议另行召开专题会议进行。
(二)确保每项议题形成决议或结论
会议的每项议题都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结论。这里的有效至少包括如下内容:决议负责人、明确执行方案、可量化的检查标准和截止日期。负责人可以提前指定,或者默认分管该项工作的负责人。比如财务问题,财务部负责人应该是默认的负责人,确认负责人后,由其提出相应的方案、标准和完成时间。
(三)构建严谨、和谐的会议氛围
会议的召开效果往往取决于会议的氛围。我们经常听到的词就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其实团结是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如何保持团结的氛围,是每一个会议召集人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个人的经验是,在发言过程中一定要多陈述事实,实事求是,避免过多的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发言显得严谨、可信,同时又不容易招到质疑和反驳。尽量避免发言人回避事实,过多的虚话套话,尽可能用量化的数据阐述问题,为参会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只有在彼此具有合作意愿的前提下沟通,会议才可能顺利进行。
和谐的会议氛围会让与会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其思维活跃度,提升发言的质量,同时与会人会更加融入到会议中,更好的配合会议进程,同时其他参会人员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保持与会者的专注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会议,或者会议中讨论不同的议题,都尽可能地让参会者全神贯注地去听,保持较高的参与度,这样可以让会议的品质更高。一般来说,与会者的参与意识越弱,会议的质量也就越差,甚至会造成负面效应。
三、会议后跟踪
(一)安排专人跟踪会议执行情况
公司应当设有常设机构负责落实会议的决议内容,每次会议召开后,须有专人跟踪这些决议的执行情况,如果发现重大的分歧和变化,及时沟通讨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下次召开会议时,工作推动不力,造成被动。
(二)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会议形成的决议,每项内容都有一个具体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对该项工作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估,是否达到会议要求的目标,如果差距较大,应该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落实会议决议,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