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六,晚上收到一个家长的信息,她报名了家长日记,将她写下的第一篇拍给我看,并询问我的意见。说实话,这位家长的写作水平可以说是非常差了!字体像极了我妈妈的字体,错别字也比较多,全文无重点,像简单围着孩子记录的流水账。她告诉我她只有二年级的文化水平。
我思索一下给了她鼓励后又委婉的向她提出了建议:可以每天抓住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来写其他的一句带过就好。她很开心的接受了我的意见。之后,我陷入思考,这样没“水平”的陪伴有没有作用呢?一个只读到二年级的妈妈,到底能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正面的东西?错字连篇的日记,晦涩不通的语句,这些看上去对孩子的学习是没有一点帮助的,(孩子的文化水平、写作水平其实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母亲)这样下去会不会违背教育日记推行的初衷?
后来,在思考中我找到了答案。教育日记的初衷其实并非在日记本身,内容的好坏其实是和这个活动关联不大的。它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与关注!
回想起我的妈妈,她便是只有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从小到大一直以她为偶像这一事实。我坚信自己一定从她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习惯或观念!这些都与她本身的文化水平无关,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她如何去做,也就是她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她的积极乐观,她遇事时的冷静沉着,以及她在生活中展现出的智慧,她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我在心里暗暗将她视偶像的原因。
所以,我想这个活动的发起者武教授,他的目的大概也是这样吧。日记只是亲子沟通的纽带,只是亲子互动、父母陪伴的见证,而最重要的事情是用要做父母的先正其身,以身教去感染孩子、塑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