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路上,我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
大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一个孕妇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大宝出生后就开始按照对于一个小孩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教养孩子。
应该让婴儿规律的喝奶和睡觉;不能用尿不湿,那样大人懒了对孩子身体不好;不能剩饭,那样是浪费;孩子要学会分享;小孩要孝顺父母,打骂父母就是不孝顺;要让孩子从小做家务,早点分床睡,学会自立;孩子要懂礼貌,见人要打招呼;作业一定要写完,而且放学回家应该先写作业;……
所有这些无论是自己习得的,还是后来学来的,都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在孩子从小长大的过程当中,成为自己对孩子的要求。
孩子有他的局限,好多时候做不到,但是要求和禁止是自己一直坚持的。
爱孩子是天性,无意识的,但是对孩子的,看不到孩子只看到规矩的要求,好多时候也是无意识的。
而且禁止更多。
直到后来看了一本书《规则与爱》,发现自己的问题,开始有意识觉察,但是改变好难。
后来,又看了更多的书,听了更多的课,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温柔而坚定”地教养孩子。
也就是《规则与爱》的另一个说法,只是把爱放在了前面。越来越发现自己以前对于孩子伤害太多,规则太多,孩子因此安全感,价值感,甚至存在感都严重被破坏。
于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爱。
而且是“无条件的爱”。
因为无论孩子优秀与否,对错与否,他都是你的孩子。不应该传递给孩子“你优秀我才爱你”这种感觉,而是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你是怎样的我都爱你”。
到这里,似乎是长进了,提升了认知,但是在行动层面,还是经常会不知道如何是好。
身边也有好多人有这个疑问,“无条件的爱”到底该如何操作,会不会是放纵孩子,玩游戏会越来越多,吃垃圾食品毫无节制,……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可以解答自己的疑问了。也希望我的经验和教训,对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疑问的你,能有所启发。
“无条件的爱”和“放纵”还有“温柔而坚定”
“放纵”很容易理解,作为一个外人是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父母是不是放纵自己了孩子了。
但是作为父母自己,尤其是知道了对于孩子应该有“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往往把爱做成了放纵。
那“无条件的爱”到底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什么呢?
“温柔而坚定”就是“无条件的爱”的最好诠释和指南。
无条件的爱,首先是无条件的接纳。
接纳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关键。是所有搞不清楚“无条件的爱”和“放纵”之间区别的父母,解开这一疑惑的钥匙。
接纳的是孩子的状态、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情绪,不是孩子的行动,不是满足孩子的欲望。
也就是妈妈温柔的接纳你的状态,稳稳地接住你的情绪。
但是如果你打人了,我理解你的愤怒,但还是会告诉你打人不对;
如果你想要买昂贵的玩具,我理解你的欲望和想要,还赞扬你有眼光,告诉你你值得,但是我会根据家里情况讲给你,以此来做出决定。
如果你放学想玩游戏,我会说你可能是上了一天学累了想休息一下,游戏的确很好玩,不过我还会告诉你,玩游戏看视频其实会让人更累,要不你先吃个水果,喝杯水休息一下再做作业。然后再玩游戏。
……
好多人把“无条件接纳”做成了这样,
“妈妈我想玩游戏”,“那你玩吧”
“妈妈我想买个雪糕”,“那你买吧”
“妈妈我不想做作业”,“那就别做了”
……
到底我们让孩子“玩吧”、“买吧”“吃吧”对不对呢?
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要求,他内心需求和状态到底是什么,是烦躁,缺爱,想要证实妈妈爱他还是爱钱……
无条件的爱,即包括爱孩子也包括爱自己,所以也就包括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
所以对于孩子的理解接纳的同时,也要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如果自己状态不好没忍住脾气,也没能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回头平静下来,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也在努力控制情绪,但是有时候妈妈也做不到”。
如果自己觉得东西太贵了,不要担心不买就会伤害孩子,因为既然你觉得贵,那你买了就是失去了自己的底线。
你可以跟孩子说“你选的东西真好看,你很有眼光,你值得拥有,不过妈妈现在钱不够,我们一起攒钱好不好?”
说到底,就是“温柔而坚定”,温柔而坚定的对待孩子,同时也温柔而坚定地对待自己。
温柔的接纳孩子的情绪、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接纳孩子的不足、自己的不足,温柔地理解孩子的欲望、自己的欲望;坚定地从实际出发,做出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选择,坚定地选择爱孩子、支持孩子,选择追寻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