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读《近思录》,都会邂逅一种感觉:如果彼时也有新媒体、公众号、爆款文这种东西,这里面的语录一定是绝好素材,比如某篇题目可以叫“你的朋友都去格君心之非了,你还在纠结几点起床”,然后在文章中列出个一二三四,教教大家怎么样成为“大人”;再比如,还可以写一个题目说“怎样正确地看待王荆公这样的人”,然后从随便找找程朱怼荆公的话,又是一篇做人的道理。
又好像今天读到的这条吧,原文叫做:
须是就事上学。蛊,“振民育德”,然有所知后,方能如此。“何必读书,然后为学”?(10.32)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实践出真知,这当然没错啦,所以《周易》的蛊卦卦辞里就说了,遇到像蛊显示出的这种乱世,君子就得马上行动起来,振民育德。但是行动得有理论做基础啊。所以像子路“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种言论,我就呵呵了。
《论语·先进》篇里记载: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让孔子认为学问尚未成熟的子羔去从政,孔子觉得子路是害人子弟,子路于是强辩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啊,让子羔在实践中去学习就好了呗,谁说学东西非得读书不可,然后孔子就……应该是生气了吧。
所以,《近思录》前引重行动的《周易》卦辞,后引重学问《论语》反例,无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不过呢,按照现代学习理论来说,这个道理还可以再做稍微的补充。比如,就拿“为费宰”这件事为例吧,如果子羔想要去做,并且想做得好,那么第一步,他其实应该首先观察(observe),俗话说得……不好听啊,“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子羔没当上一城之宰的时候,肯定首先以百姓的身份体验过那个父母官做得如何,这个时候,他应该有了一个正面或是反面的榜样,他的心里,应该有了大致的概念,怎样的“费宰”是称职的。之后呢,他就要按照孔老师要求去学习了,这个学习主要是读书(read),读圣贤书,学圣贤法。再然后呢,可以开始活学活用地实践了(practice)。不过,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和书里不相一致的地方,比如,时代和环境变了,队伍难带了等等,圣贤做的他做不到了,那这时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就需要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反思(reflect)。反思什么可以做好,什么做得不好,为什么做不好……总结经验,然后根据反思所得开始下一轮的观察、读书、实践,不断循环,最终达到不断的提升,政绩的提升,个人的提升。
写到这里,其实我自己也有点诧异,原来《近思录》里随便拿一条语录出来,就可以说这么多,果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啊。[手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