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下海潮到考公考编热,就业选择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时代之痛!

喊着砸了几十年的“铁饭碗”仍是“香饽饽”,千军万马挤上考公考编的独木桥,参考人数、竞争激烈程度屡创新高,诸如北大博士考城管、斯坦福博士投身乡镇公务员队伍等事件更是一次次冲击着大众的认知。

对此现象,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从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资源错配等方面作过很多专业性解答。在此,不一一赘述。

今天的考公考编热潮,让我想起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波“下海潮”:

第一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借助“价格双轨制”以及政府向企业放权、推进自身机构改革等契机,一大批干部下海经商,形成了“全民经商潮”。

第二波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中国,当年全国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

第三波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1999年中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精简人数不下280万。2000年开始实施的《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规制度,为干部下海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加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下海的干部人数更多、规模更大、级别也更高。

这三次下海潮,造就了一大批至今仍居于国内领先位置的大企业,也成就了一批富豪。当然,这也是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经济发展最迅猛、就业渠道及选择最多元的时期。

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年我曾抽调到京参加维稳工作,除了每月千把多元工资外,每月另补助六千元,虽然维稳工作比较辛苦,但还觉得是美差。而广东省来的同行却天天抱怨,急着回去,他们的补助是每月两万八。我对此很不理解,广东同行说,我们那里的公务员明里暗里都有大大小小的产业,每个月少说也要赚个七万八万的,这点补助算个啥。

后来,通过逐步了解,发现越是经济发展好的时期、越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人们对“铁饭碗”越是不感兴趣。

这里,想起了看到的一个案例,西方发达国家的部长和水电工住在一个楼栋,不仅工资收入及社会福利保障差别不大,而且部长还羡慕水电工有更多的自由。后来,了解了一下,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好的发达国家,一般人不会选择当公务员。律师、医生、科学家等职业反而很抢手。当然,创业成为企业家也是发达国家不少青年的首选。如今世界上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巨头不少都是这样诞生的。

而在中国,“学而优则仕”“朝里有人好做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官本位”思想为什么几千年还不能消失,说到底还是由社会阶层、人的尊严和权利存在不平等造成的。同时,众多优秀人才将目光聚焦于体制内,其实与社会创新不够、经济活力不足、资源配置不佳等息息相关。

当然,这样的大道理说起来简单,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如果没有一次思想的大解放、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创新,考公考编只会更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