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设计中能利用人性和心理的方方面面让产出更丰满,同时让过程也更有趣。
发起人与被分享人的目标不同,可视内容应有所差异。比如拉新活动中,作为发起人的我所能得到的好处可能是获得大额满减券,其他人则可以通过注册获得新人可用的满减券。这两类优惠的发放与使用对象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大众会无私到总为其他人奉献,在规则和前端展示上需要有明确的相关说明,包括但不限于流程说明。
举个常见的例子,在被邀请人方可隐藏发起人所能得到的好处,并把平台发放的新人券包装成发起人赠送自己的好礼,让整个故事更加连贯。这也是为了助力随机分享的转化,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干扰决策。而针对发起方,仅仅展示个人可得益处则不那么合适,之前有同事提出一个词感觉超级有意思,叫“社交负担”,虽然人们都可像上面说的被邀请人一样贪婪自私的,但发起人作为站在明处的人总期望不显得那么利己主义,向他们披露针对性的规则或许反倒会成为发起传播的阻碍。
实质奖励是刺激分享这类型营销活动的首要前提,对于品牌推广或其它娱乐互动性强的营销活动而言,标榜自我的特殊性是另一种奖励形式。大众点评在前段时间做了一个生成个人店铺页图片以分享的活动,有意思的点在于这个活动有多个不可由用户修改的动态元素极具个性化,比如用户的当前定位(店铺位置)、参与活动的时间(最早可订服务时间)和小程序能拿到的微信名称与头像。同时用户也可自行调整店铺提供的服务类型,最终生成个性化页面成为分享的刺激点。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揉捏各种类型的刺激点,满足用户追求个性化、虚荣攀比、渴望被他人了解、贪小便宜等心态,促进分享。
活动发起页面应能让发起人有意愿分享并之后再回来看看,这能促进再传播。刺激点可以借助一些假数据,比如轮播fake user的中奖信息,以及真实用户的参与进度。以上述点评的活动为例,由于载体是小程序,支持通过微信即时推送消息,而像其它不特意设定推送机制的H5活动,就需要多在页面设计上琢磨怎么让发起人感受到参与人的存在和变化。针对拉新这类转化周期漫长的活动,有一种方法是记录浏览活动页面的人数而不仅仅是已邀请人,这可以加速页面的动态更新,让页面富有活力,强化发起人不断进来查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