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155天《尽心上 凡四十六章》13.3

《孟子》学习第155天《尽心上  凡四十六章》13.3

原文阅读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参考

孟子说:“寻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寻求有助于获得,它所寻求的对象(指仁义礼智)在我自身。寻求有一定的方式,得到与否却听从命运,这种寻求无助于获得,它所寻求的对象(指富贵)在我身外。”


核心内容解读

      通过这短短数语,孟子不仅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求”,探讨了道德自主性与命运超越性,更有助于构建一套关于人类价值实现的完整哲学体系。

    在道德人格的建构上,孟子强调了内在领域的绝对自主。所谓“求在我者”,指向的就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仁义礼智,这些儒家核心价值,在孟子看来并非外在于人的规范,而是根植于人心的“四端”,如同人有四肢般自然存在。对这种内在德性的追求,具有一种近乎数学的确定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种确定性源于一个根本命题:道德实践的本质是意志的自我决定。

      当一个人决心成为有德者,他即刻便站在了道德的起点上。这里的“得”并非指外在的荣誉或利益,而是指道德主体性的确立。孟子以“孺子入井”为例,指出任何人见到此景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证明仁德内在于每个人。追求仁德,不过是唤醒并扩充这本有的善端,如同培育已扎根的种子,其成长几乎是必然的。这种追求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求者手中,不受外在条件限制。在战乱频仍、命运无常的时代,孟子为士人开辟了一片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剥夺的精神领地。

      与“在我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外者”——富贵、权位、名声等外在价值。对这些目标的追求,孟子设置了双重条件:“求之有道”与“得之有命”。前者是主观努力,后者是客观限制。一个人可以通过合乎道义的方式追求富贵,但最终能否获得,却取决于超越个人控制的命运因素。

      这种区分具有深刻的现实智慧。它既不鼓励完全放弃对外在目标的追求,也不许诺这种追求必然成功。孔子“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已表明儒家对正当物质追求的认可。但孟子更清晰地指出,外在追求的成功与否含有命运的成分。这种命运不是神秘的天意,而是由复杂社会条件、机遇等构成的不可控因素。在这种认知下,人应当尽人事以“求之有道”,同时知天命而“得之有命”,保持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孟子这一内外之辨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标志着人类道德主体性的高度觉醒。在先秦的“天命靡常”的价值真空中,孟子没有向外寻找寄托,而是向内开掘价值的源泉。这种转向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相比,孟子的智慧尤为显著。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同样将事物分为“在我们权能之内”和“不在我们权能之内”的两类,主张对后者保持心灵的疏离。孟子与斯多葛学派的这种相似,揭示了人类轴心时代思想的某种共鸣——在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时,转向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成为各大文明的共同选择。

      然而孟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并未因此走向禁欲主义或出世思想。他的“内求”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道德创造活动,是通过“尽心知性”以达到“知天”的路径。内在德性的充实,最终会显发为“睟面盎背”的精神气象,影响并转化外在世界。这种由内而外的价值实现路径,构成了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心理基础。

        在高度物质化的当代社会,孟子的内外之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人往往将自我价值绑定于外在成就——财富、地位、名声,陷入了“求无益于得”的焦虑循环。孟子哲学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价值的坐标系:什么是我们真正能够掌控的?什么是即便努力也无法保证的?

      这种智慧并非鼓励放弃对外在目标的追求,而是主张一种价值排序的智慧:将人格的完善置于首位,在追求外在目标时保持心灵的自主与自由。当我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求则得之”的内在领域,培养仁爱之心、正义之感、智慧之思,我们反而能获得一种应对外在得失的从容态度。

        孟子的深刻在于,他既不提供廉价的成功学保证,也不宣扬虚无的宿命论。他清晰地划定了人类自由的疆界与必然的界限:在道德领域,我们是绝对的主人;在事功领域,我们是有限的主人。这种划分使人在尊重客观限制的同时,不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不确定性成为时代特征的今天,孟子的智慧愈发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控制所有结果,而在于在任何结果中都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精神的独立。当我们深耕“在我者”的沃土,即使外在的收获因风雨而丰歉不定,内心的田园却总能绽放不败的道德之花。这或许就是孟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在动荡世界中安顿心灵的永恒智慧。


背景知识介绍

爱比克泰德与斯多葛哲学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公元55-135年),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出生于古罗马东部弗里吉亚的一个奴隶家庭。童年时被卖到一位罗马大臣家为奴。这位大臣本来也是奴隶,但被以残暴著称的罗马皇帝尼禄重用,曾是尼禄的秘书。

        在这位罗马大臣家里,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师从斯多葛哲学家鲁佛斯,也得到了主人鼓励和支持。公元68年,尼禄覆灭后,爱比克泰德获得自由。爱比克泰德的名声越来越大,罗马皇帝图密善忌惮他的影响力,将他逐出罗马。此后,爱比克泰德移居希腊,继续教授斯多葛哲学,一直到80岁高龄去世。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是集希腊哲学思想之大成者。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视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与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斯多葛哲学认为,世界理性,也可以说是神性,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它才是宇宙的主宰,每个人则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世界理性是美好的、有秩序的、完整的整体,所以,人应该顺应世界理性,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欲求。

        爱比克泰德,他身体孱弱,一条腿残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也可能是曾被主人虐待的,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他一生清贫,长期居住在一所小屋里,仅一张床、一张席、一盏灯,房门也从不上锁。

        爱比克泰德对欧洲哲学有巨大影响力,著名的“哲学皇帝”马克·奥勒留自认为是他的门徒,奥勒留的名著《沉思录》也深受爱比克泰德的影响。

        在《沉思录》中,奥勒留解释了“何为斯多葛主义者”: 他即使身在病中,身处险境,奄奄一息,流放异地,恶语缠身,却仍然感到幸福。他渴望与神同心,从不会怨天尤人,从不会感到失望,从不会反对神的意愿,从不会感到愤怒和嫉妒。

      斯多葛主义者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因为他们的理念。我们可以来看看爱比克泰德自己的论述:

      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邻家的小孩打破了碗或者其他类似物品,我们会轻松地说:“这件事发生了。”当你的碗被打破时,你也要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就像别人的碗被打破了一样。要把这种认识扩展到那些更令我们牵肠挂肚、后果更为重大的世俗之事上去。

      要清晰地辨别你允许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进入你的脑海。

      将人生视如赴宴,在其中你的举止应当优雅得体。

      如果一个人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将获得自由、安宁、幸福、平安、高尚与虔诚,他会为万事万物的成就而感恩于神,不会对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爱比克泰德这段话表达得非常清晰: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所认为的 “ 好 ” 的方向。例如哪怕是赴死,你能不能从容优雅一些?

      很多情况下,人的肉身太难承受各种酷刑。不过,像爱比克泰德的确是有资格这样说的,出身奴隶、腿有残疾、屡被驱逐,还经历过尼禄的乱世,这种情形下,他做到了“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在19世纪30年代写过一段《宁静祷文》(以下是维基百科收录的洪宋弦的译文):神啊,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其实犹太教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也非常喜欢这段话,曾经用来勉励学生:“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

      而据匹格里奇考证,这段话的意思,最早恰恰是起源于斯多葛派哲学。2000年以前,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所以这个宁静祷文的本意,并不是出自基督教,而是出自哲学家。所谓“可以改变”,就是“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中的“你能控制”。

      今天你听这个“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可能第一反应是这有点平淡无奇,这是不是鸡汤呢?我知道这个,又能怎样呢?

      也许能很不一样。匹格里奇把“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的效果称之为“爱比克泰德的许诺” —— 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 —— 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参考资料

《万维钢 精英日课》,得到,2017年5月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得到,2017年11月

《孟子通释》,李景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孟子新注新譯》,杨逢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