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洛温王朝的政治体制采用宫相制。一开始宫相一职只是宫廷总管,只掌管宫廷财务和王室地产。但是由于墨洛温王朝的最后12代国王要么登基时年龄太小、要么愚钝无能,政事渐渐被宮相把持,国王沦为傀儡,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甚至无力于阻挡宮相家族的形成。无奈之下,这些国王便只能终日嬉戏,不视政事,任由宫相们指鹿为马。法国史家把这些尸位素餐、懒散成性的国王称为“懒王”,把“懒王”当政的一个多世纪称为“懒王时代”。
在“懒王时代”,纽斯特里亚、奥斯特拉西亚和勃艮第王国的三位宫相为了争夺法兰克王国的统治权,彼此之间展开了无休无止的战争,最终查理曼大帝的曾祖父奥斯特拉西亚王国的丕平二世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了三个王国唯一的宮相。
丕平二世死后,把宮相的位子传给了他的私生子铁锤查理。
查理刚上任时,内外政局问题丛生,颇不稳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的大地主拒不承认查理做为他们王国的宫相,并且阿基坦仍处于独立状态;在南方,阿拉伯人正处于鼎盛的倭玛亚王朝时期,对外争霸正处于高峰,他们攻占了西班牙,越过了比利牛斯山,向法兰克王国大举入侵;在东部边疆,弗里松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正准备否认法兰克人的宗主权,并伺机进犯法兰克王国。面对内忧外患,查理非但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召集军队,沉着应战。他先是在715—718年间率军粉碎了萨克森人、弗里松人等蛮族对高卢的入侵,迫使他们称臣纳贡。继而在719年的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纽斯特里亚叛军,并强令阿基坦公爵向他宣誓效忠。732年,查理率军在普瓦提埃(法国西部城市)击溃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使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免遭伊斯兰教威胁。这次胜利使查理威名大振。从此,人们称他为铁锤查理,赞誉他具有铁锤般的打击力度。
说到这,不得不提欧洲国王的名字真的挺有意思的。不同于中国称呼皇帝为庙号(如宋仁宗)或者年号(如崇祯皇帝),欧洲会给君王取各种绰号。并且,如果你生得早,成名于古罗马时代,那么恭喜你,你的绰号会比较高大上;如果不幸生于中世纪(公元五世纪-十五世纪,自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到文化复兴之间的时期),很遗憾,你的绰号将会各种矮矬穷。
例如,击败汉尼拔的罗马名将西庇阿的绰号是“非洲征服者”;凯撒大帝的宿敌庞培绰号是“伟大的庞培”;《沉思录》的作者马克·奥勒留少年时就被称为“热爱真理者”。
然而,中世纪君主的绰号却是这样的:查理战功彪炳,以他击败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入侵的功绩放在罗马时代妥妥地应该被尊称成某某征服者,但因为生不逢时,被称作“铁锤查理”。查理的儿子丕平三世虽然是加洛林王朝的开国君主,因为个头矮点儿,就被叫做“矮子丕平”。 丕平的子孙们,绰号更惨不忍睹,比如,秃头查理-查理二世(查理曼大帝的孙子)、口吃路易-路易二世(查理曼大帝的曾孙)。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明不够精致,所以接地气。
中世纪的那些矮矬丑的绰号,主要集中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前中期。这一时期,西欧主要由大大小小的蛮族统治(以日耳曼人为主),相较于罗马时代,文明简单粗暴,许多君主贵族甚至不识字,直到九世纪前后的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时期,绝大多数的臣民还是文盲。到了中世纪晚期,以法国为代表的精致奢华的宫廷文化才开始盛行。“矮矬丑”的绰号也随之日益减少。
权威不统一,绰号被流行。
不同于中国长期的中央集权;甚至也达不到罗马时代那样,虽然内战频频,但是基本维持着权利的统一以及对历史书写的垄断。中世纪前期是封建制度快速发展的时期,诸侯权利膨胀,王权旁落,“皇帝”有名无实。各王国赖以奠基的是君主与诸侯之间的效忠体系,君权极为有限。君主不能直接占有诸侯的土地,卡佩王朝的胖子路易六世(在位时间1108年7月29日-1137年8月1日)为了取得一块土地的占有权,竟然向手下的某个修道院效忠,成为自己封臣的封臣。这种关系错综复杂,甚至超出一国。例如在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英国国王一直兼任法国的诺曼公爵,所以竟要向法国国王宣誓效忠。这使得当时的欧洲,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而是并存着多个权利中心,他们都是基督文明的一份子,都享有书写历史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可以为所欲为地选择君主的绰号来传播。
回过头来继续说说我们的男子汉-铁锤查理。在击败不可一世的阿拉伯人的几年以后,他又用武力重新兼并了勃艮第,并把南部普罗旺斯一带也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至此,法兰克王国在他的努力下又重新得以统一。
741年铁锤查理亡故,野心勃勃的他在生前并未篡位,而是在临终之时把墨洛温王朝的国土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子加尔洛曼,拥有奥斯特拉西亚、阿勒曼尼和屠林根;次子矮子丕平拥有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普罗旺斯。
看到这,也许有些读者不免有点奇怪,为什么查理的父亲叫丕平,他的儿子也叫丕平。这样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会叫混吗?这又得说说欧洲国王取名的另一习惯了。欧洲国王之名,主要来源有基督圣徒之名、古代圣君之名、父祖之名。以基督圣徒之名命名,是因为欧洲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大,许多国王都以圣徒为名来彰显自己的神圣。比如法国的腓力、约翰,沙俄的彼得、保罗。 以古代圣君之名命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伟大。比如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功勋卓著,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因此后代国王多以查理为名。再比如,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开疆扩土,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因此后世俄国、波兰、立陶宛、苏格兰的很多国王都以亚历山大为名。沿袭父祖之名,是因为欧洲人与中国人不同,不兴避讳,反而觉得拿父祖的名字来用是对父祖的尊敬,因此在欧洲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国王的父亲和儿子是同一个名字。
话题继续回到加尔洛曼和矮子丕平兄弟俩身上。当他们瓜分完法兰西王国后,分别以奥斯特拉西亚和纽斯特里亚宫相名义执政。为更卓有成效地镇压贵族的大暴动,消除领主的反抗,兄弟俩玩起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套路,找回一个被大家遗忘了的墨洛温家族的后裔西尔代里克三世,把他立为国王,但实权则仍由两人平分。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同时当政,难免兄弟阋墙,相互征战。 746年,技高一筹的矮子丕平取得大胜,统一了国土。念及手足之情,矮子丕平未将其兄杀死。不过,为独揽大权,他仍在翌年威逼加尔洛曼遁入修道院,弃政退隐。从此,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统治者。
在独自执政后,矮子丕平自然而然地觊觎起王位,不过,他深知在君权神授的传统下,要想顺利登基称王,教会的支持不可或缺。凑巧地是,因居住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人正不断侵扰教皇辖地,而罗马教会名义上的保护者拜占庭帝国正忙于应付阿拉伯人,无暇顾及罗马教会。因此罗马教皇也很希望矮子丕平能施以援手。彼此间的需要为双方的合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于是,矮子丕平在751年私遣使者去见教皇,呈请教皇惠示:“现下既有手握大权之人,又有自诩为王却绝无实权之人,此两人中谁应该称王?”教皇闻听此言,即刻心领神会,沉吟之后回答道:“掌握实权的来当国王要比虚拥王位而无实权的为好。”
使者将教皇的答复向矮子丕平禀告后,矮子丕平笑逐颜开。同年矮子丕平在教会的帮助下篡夺了王位,从此进入了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是以查理曼大帝的名字命名的,加洛林即为查理的拉丁文。
两年后,伦巴第王国的阿斯托夫发兵南下,侵袭意大利各地区。罗马和罗马教皇不堪其扰,再次向拜占庭帝国求援。但拜占庭帝国仍然对此没什么反应。于是,新上任的教皇史蒂芬二世不得不亲自北上,来到伦巴第都城帕维亚,试图劝说阿斯托夫能够友善对待上帝的人间代理机构,却遭到阿斯托夫的回绝。
不得已,在这年的冬天,教皇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丕平十分恭敬地迎接了教皇,并象征性的为其牵马。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这使教皇感到无比的欣喜,长途跋涉的辛苦一扫而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详谈,矮子丕平与教皇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教皇重新为丕平举行了加冕典礼,并赐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罗马贵族的头衔,教皇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将被逐出教门。”️ 而丕平则承诺,将与未来的战争中,在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韦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教会。
次年,丕平率兵护送教皇返回意大利,并在阿尔卑斯山与伦巴第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韦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并不遵守诺言。
因此,756年,丕平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征服了伦巴王国。到了年末,丕平已平定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他兑现了承诺,将征服的拉韦纳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法兰克宫廷中的一句承诺,深远的影响了西欧1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768年丕平驾崩,按照日耳曼人的传统,法兰克王国被分给了查理曼(曼,拉丁文,意指大帝)和他的弟弟卡洛曼。然而,仅仅过了3年,卡洛曼猝然去世,这给了查理曼重新统一法兰克王国的机会。为避免被查理曼迫害,卡洛曼的遗孀和孩子逃到了意大利北方的伦巴第王国避难,二十九岁的查理曼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君主。从此开始他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