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盗用作者后记题来写下自己读完这本书的心情,蔡崇达用《我想看见每一个人》来结束了他想记录下的故事。自己在抚过书后作者署名和日期的那一刻,似有一种感觉:作者在那头娓娓道来,我在这头侧耳聆听。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能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彼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在这纷杂的世界里,我们拖着皮囊遇见着彼此。只是很多时候,因为睡着的心,我们冷眼看着众人以过客的身份走进自己的生活,然后离开,恍然有一天,心醒来,皮囊从内心被照亮,想看见每一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时才发现那具皮囊早已远去,而我们只能从回忆里照亮点什么聊以慰藉。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次我会想作者是多用力的在看见,记住在他生命里驻足的人们,活到九十九的阿太,要去香港的阿小,没落的文展······还有他的那些神明朋友,每一个角色在作者的笔下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有时自己甚至会将书中的角色与自己身旁的某些人联系在一起,然后想起了好多人,可却做不到像蔡崇达那样连细节都不放过的看见。想起慈祥的爷爷一手持酒盅,一手夹着筷子给我们一帮屁孩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讲述五八九年闹饥荒年代的故事;我看见小学老师拿着戒尺严肃的盯着写作业的学生,看见一起读过书的同学奔跑在回家的路上······可是模糊的只是一个影子。
许是作者成长的那个年代与我们生活的年代差异着很多东西,所以作者的故事真真切切的刻在了他的骨子里,到今天他用自己新闻人特有的犀利文笔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表达对伙伴,对朋友,对亲人以及对家乡的回念与不舍。尤喜欢《回家》这篇文章,好似写到了每个背井离乡在外漂泊,闯荡的人心坎里。正如文中所记录“生才是问题”,入学后站立,是任性地想脱离这土地,因而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可是,终究需要脚踏着黄土,我们每个离家的孩子是否也能像作者一样,至始至终未离开过家乡,只不过走的远了一点,看的风景更多了一点。
希望读过《皮囊》的自己不让虚妄的梦想膨胀,懂的什么是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希望自己用心点亮这具皮囊,看见并记住每一位在我漫长的生活战役中走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