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八零后,我先讲讲我家过年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儿。
祭灶王
二十三糖瓜粘,买麻糖,送灶王。我印象很深刻,灶王爷旁边的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老妈买了麻糖一般要先放在我们够不到的地方,这些麻糖要先敬灶王爷,把他送走上天了,我们孩子们才能分着吃了,感谢灶王爷,要不没得麻糖吃,哈哈哈!
扫房日
过新年当然要除旧迎新,扫房子是我最喜欢的项目,把被褥 、家具什么都搬到院子里。我们小孩子负责把家具抽屉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该扔的扔了,这个也是一个寻宝的过程指不定哪个一直喜爱突然不见的宝贝就能冒出来了,老爸拿个破扫把、穿上旧衣服、破毛巾盖着头,把房子墙上、墙角房顶的灰尘、蜘蛛网扫除干净。老妈就负责洗衣服、床单被罩什么的,一天下来虽然比较累,但是看着整洁的房子,特别有成就感。
新衣服
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忘记我们孩子门的新衣服,那会儿做好的成衣很少,都是需要去裁缝店订做,腊月二十之前就量好开始做,二十五差不多就好了,父母带着我们去县城试衣服购年货。衣服合适就取回家放着,大年初一再穿上,不合身就当场修改。
蒸馒头
头天晚上我妈就把面活上,北方的冬冷,面不好发开,所以一晚上差不多就发好了。过年的时候要蒸的不仅是馒头,还有花糕、豆包、糖包、包子。压面的时候拿个大的擀面杖,我和姐姐俩人一人一头,使劲儿的压着,来来回回好多次 什么时候老妈发话行了,我们才收手。面团在娘手里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变成小剂子,然后拿用手揉啊揉,,就变得很光滑,或做馒头或做豆包、花糕,然后放到炕上准备好的床单上摆开了,就像兵马俑一样整齐划一,盖上厚厚的保暖被,等什么时候用手指一按,面团弹起,就是发好了,可以上锅蒸了。刚蒸好的馒头等出锅的时候是最吸引人的,冒着热腾腾的白气、云雾缭绕、香气四溢哪怕刚吃完饭也忍不住再掰半拉馒头吃进肚。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多馒头,我家有个翁,过年那个翁就用来放馒头。
杀年鸡
这天就要准备炖肉了,我家属于草食动物系,对肉不是很感冒。但是过年招待亲朋好友的,不可能没有荤菜,所以也会尽心准备,我妈拿手的是蒸馒头,做菜她几十年来水平就一直没上去过,炖肉通常是爸妈一起上,虽然我不怎么爱吃肉,但是还是挺喜欢炖肉这件事,看着那红白相间腥味十足的肉块,经过加工,变成香喷喷的菜肴,也是很令人欢愉的。
贴对联
小时候卖对联的少,就早早准备红纸让我们写字好的邻居给写对联,写好了晾一下,字迹干了就可以贴了。我妈用点白面和水熬些浆糊,老爸就去找来梯子板凳。我们小孩子当助手,扶梯子、看对联斜不斜或者按好了不让对联移动位置。贴完了就一个一个看对联,水缸贴“清水满缸”,院子里贴“春光满院”,炕上贴“身体健康”,院门口要贴“出门见喜”,每个门上要贴“福”字,其他的看主人期盼什么就选什么啦。对联一贴上,家家户户年味就更足了。
年三十的守岁
儿时的春节晚会,最期待的是小品、相声节目,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牛群、冯巩,一想起相声小品就他们这几个人。大家围坐一团玩儿扑克牌,有小品相声了再看电视。
大年初一拜年了,基本从三十晚上十二点一过,陆陆续续就有放鞭炮的,所以注定是一夜无眠,叔叔婶婶、伯伯伯母、堂哥堂姐、堂弟堂妹都去奶奶家磕头拜年,然后再去街坊长辈家里拜年。过了中午十二点拜年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吃午饭。午饭完了爸妈出去串门,小孩子找自己的好伙伴好朋友玩儿。
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就开始啦!我是从小不喜欢热闹的人,所以这个就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