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可以向乔帮主学习什么?
图一是07年以前人们用的手机。
图二是乔布斯的iPhone。
图三是库克做的iPhone。
可见,库克才是产品经理。
那么,乔布斯是什么?
是艺术家,也可能是个哲学家。
乔布斯没有定义功能,
没有定义产品形态,
乔布斯在追求一种对于世界的价值认知。
哲学家和产品经理不一样的是:
哲学家追求本体论,
产品经理最多追求方法论。
本体论是什么?
北大门卫问你的三个问题:
你是谁?
你从哪来?
你到哪去?
简称“门卫三问题”。
本体论来自格科列尼乌斯,沃尔弗发扬光大。
但,他们很快被超越了。
黑格尔、海德格尔、斯宾塞,本体论三大家。
他们推动了哲学世界本体论三个阶段:
1,离开世界,抽象地谈世界本来是什么。
没有方法论直接定义世界。
2,离开人的存在,“科学”地追寻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没有人的存在。
3,最后发现人和世界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反思。
为什么说库克罗锤子才是产品经理?
因为乔布斯在第三个阶段,
而库克和罗胖子只在第二个阶段。
对应的产品经理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没有什么概念和方法,就开始行动改变世界了。
这是新人常犯的毛病,抽象地定义人和世界的本源,没有方法论,只有空想,做出来的产品其实都是没法落地的。
这阶段,没有方法论证明或证伪,大家一顿乱抄,华强北思维。
第二个阶段,不管用户需要不需要,我就要做出一款牛闪闪的产品。
此阶段有了方法论和实证的方法,很多事情开始变得清晰了。但也常常陷入科学和方法的陷阱,各种所谓科学的数据往往被常识轻易的打得体无完肤。
罗胖子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言人。
罗胖对锤子执着的设计优化是好的,但基础的处理器、指纹识别和运用速度才是最基础的常识。
此阶段的产品经理最大的问题是:
忘记了改变世界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个阶段,开始思考:产品到底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对用户是长期价值还是短期价值?
反思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
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苹果产品从来不彰显自己多牛逼,至少从广告上看不出来。
苹果一直在“用产品赞美生活”:
用iPhone拍照记录家庭度假,
用iPad绘画出美丽的世界,
用iWatch去体验运动的美好……
如果我们自己不存在了,
世界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存在的无”。
上海有个人民广场,
广场上有棵柿子树,
长了一个柿子很大,
的确这是存在。
但问题是:关你P事!
关我P事,
其实就是人和世界关系的核心总结!
罗胖的手机精雕细琢,
库克的手机不断换色彩,
好像都很努力地在改变手机的样子。
但我们越来越发现:
你们这么努力,关我P事。
但,
乔布斯则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考虑手机的定义。
乔布斯是怎样描述iPod的?
他没说这是12G容量的音乐播放器!
他是这么说的:
人类第一次可以将1000首歌装进口袋!
如果之前的描述不关你P事,
乔布斯的一定会关你一些事!
本体论三阶段简单说就是:
第一阶段,人是上帝的选民;
第二阶段,自然是人的法则;
第三阶段,人是万物的尺度。
自然是人的法则or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不同价值判断,
带来了谷歌和苹果的两个现代企业流派。
谷歌在赞美科技,
苹果则赞美人的生活。
谷歌和苹果都没有特别典型浓重的产品经理角色存在,
但他们两家的产品都那么有魅力。
谷歌一直在赞美技术:
搜索、人工智能、无人驾驶、satellite、earth、热气球wifi……
这些产品无一不是在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人力对于自然法则的突破。
而苹果的产品则永远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最大限度地赞美人们的生活,苹果广告的表达:
看看星空多么美丽,和朋友一起分享旅行的照片,陪孩子画画嬉笑,让艺术创造更加绚丽……
何曾透露过一丝的技术实力?
谷歌像是在物理世界里横冲直撞的战车,
苹果则是在人们心里不断折腾的精灵。
这是两种哲学观带来的不同技术路线,
这是两类创始人的基因决定。
谷歌创始人是工程师,
而乔布斯是一个佛教徒。
如果按照乔布斯是产品经理来定义的话,那绝大部分产品经理就是工程经理、功能经理和项目经理。
产品经理:
定义人和产品的相关性,
追求产品存在的价值。
用户价值三句话:
用户是你服务的对象。
用户是你产品价值的终点。
用户不是你自己。
事实上,
离开用户谈产品功能就是:
存在的无!
比如,2011年的微信和2011年的手机QQ。大家对微信的第一感知是什么?
微信可以发语音。
但手机QQ就没有这个感知,为什么?
是因为手机QQ没有这个功能吗?不是的,手机QQ也有。
但手机QQ的语音消息需要点击两次(在输入框旁边点击+,选择语音)才能调出来。
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存在,就是没有!
我们经常听到看到:
竞品的这些功能我们都有啊?
为什么用户就不用我们的呢?
那是因为你们这些功能没有和用户交互起来,
或这些功能还没对用户带来价值感受,
他们是“存在的无”。
以上都是废话。
我现在唯一能确定的事情是:
我向乔帮主学到的全是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