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作为炎黄子孙,对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知之甚少,真的感到惭愧。
这次借读书会的机会,来了解下中国古代的艺术。本来想了解下毕加索、梵高,了解下美术的流派,提高下逼格,但发现对我来说,那真的有点难。恰巧整理家中书籍,发现这本《博物馆里的中国——大美中国艺术》,于是决定先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智慧的结晶。
以前喜欢看《国家宝藏》,但是其实真的不太懂,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才发现,很多国宝在书中都有介绍。《博物馆里的中国》是整整一套,共十本,真应该好好读一读,了解下中国的文化,以后带孩子去博物馆也不会什么都不懂。
本书分为:书法、绘画、雕塑,乐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其实都是简单的介绍,并没有特别深入的内容,毕竟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读物,但内容还算是很充实的。对我这种艺术小白来说,这套书很适用,内容丰富,浅显易懂。
说到艺术品,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雕塑,都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艺术在最初都是为了记录,为了寄托,现在这些不仅是艺术品,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也是艺术品的另一重作用。比如,秦始皇陵发现的10余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戏”陶俑证实了此时“百戏”已登上秦王宫的大雅之堂;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民间。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国家强盛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开始有更高的追求,艺术也就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科技的进步也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纸笔的出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颜料的使用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我们的祖先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就了繁荣的文化。
再说乐器,虽不是为记录而产生,却比其他几种艺术形式出现的更早。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应该是河姆渡骨哨和贾湖骨笛,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八千年。骨哨仅有一个孔,最初是为了模拟动物的叫声以伺机捕杀。而贾湖骨笛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初次知道这个乐器是通过《国家宝藏》中蔡国庆老师及其儿子演绎的贾湖骨笛的故事。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动物的骨头制成了七孔笛子,吹奏出完整的韵律,真的是很了不起。这些古乐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伟大智慧,体现了音乐意识的萌芽和审美思想的发端,填补了先秦音乐史上的某些空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印象深刻的还有曾侯乙编钟,《国家宝藏》中王刚老师演绎了它的前世传奇。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姬乙的随葬品,这是一套65件的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尤为可贵的是,钟体上篆刻的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除了“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内容,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甚至还有音程和八度音组的概念,并且以中国人独有的方式表达。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驳斥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虽然很多流失海外,但我们能看到很多有志之士为保护中国文物做出了贡献。目前,中古已经有超过4000家博物馆和数亿件藏品,以后要带着孩子看看这些文物,了解这些艺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