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外面逛街的时候,听到商店里播放的熟悉的音乐或者旋律,挺好听的,不自主就哼了起来。结果,在回家的路上,耳朵里总是重复这个旋律,想扼制住不去想,又似乎毫无作用。也不是这旋律不好听,只是觉得很烦心,明明想静下心来,却总是受到旋律干扰。
这个时候,例如《小苹果》、《爱情买卖》、《最炫民族风》等等这些越是大众并且郎朗上口的神曲,越是容易缭绕心头。通常,也就只是那段不能再熟悉的副歌,重复再重复。
后来,我了解了这种“症状”,有个形象的名称。德语中叫“Ohrwurm”,直译过来就是“耳虫”的意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蔡戈尼效应”。简单说,“蔡戈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很多没有悬而未决的事情会一直残留在脑海里,提醒着自己,哪怕不刻意想起。相反,人们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
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旋律会一直在耳朵里重复了,是因为这首曲子听起来熟悉,而且还没有结束,心里总会念念不忘。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有了——把这首曲子听完,再切到另外比较陌生的音乐上,听完了或者就能结束这种“耳虫”现象了。
蔡戈尼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见。考完试之后,哪些我们没能解答出来的问题,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某个项目没能结束,心理总是不踏实;看书的时候,即使有时不是特别理解,也总想这把书翻完。
有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当蔡戈尼效应给我们生活造成困扰,甚至导致失眠的时候,尝试调整策略。例如五天有个演讲,越接近演讲那天,越难以入眠。这是因为把“演讲”当成一个大项目,没能完成心总不安。这时候,不妨把这个大项目分解成小任务。前五天完成PPT初稿,前四天试讲修改PPT,前三天小范围试讲修改演讲稿,前两天熟悉演讲稿,前一天了解场地情况。每天只要把小任务完成,就安心入睡。
相反的,如何利用蔡戈尼效应为我们提供动力,这让我想到了“微习惯”。微习惯的策略是给自己定小的不能再小的目标,微量开始,超额完成。其中的机制也是如此,一旦克服心理压力踏出第一步,就更容易继续完成。《微习惯》的作者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天一个俯卧撑,只要做一个以上就算完成任务。结果开始了第一个,能轻松完成好几十个。我也是利用这样的“微习惯”,从六月底开始每天至少一个俯卧撑,至今一个多月完成1500个,量不多,但逐渐形成了锻炼的好习惯。
了解某些行为背后的机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能针对性做出改变。有时候,要赶走耳朵中重复的旋律,有时候,还要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