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印象识堂的观影活动
午夜看完《长津湖》,赶紧记录下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1、看完电影后,我习惯等到黑幕再走,和其他电影相比,本片在字幕中交代了工作人员名单后,并没有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进一步引爆情绪,反而很快结束了(可能和我看的是午夜最后一场有关?)。个人觉得这种克制的处理,也许在告诉我们: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电影中,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战场故事,请自己发掘。
2、开头的打开火车厢,七连战士们震惊于长城巍峨这一幕,也瞬间让荧幕前的我洗了眼:原来常见的俯拍长城的镜头,竟然可以如此运用在电影中,相比之下某些人吐槽的特效问题,实在是无聊透顶了。为此我特地问了朋友,据说北京目前可以坐火车看到长城全景的,应该是北京市郊铁路S2线(简称城铁S2线)。下次去北京,一定要去朝圣。
3、冰雕连这一段,如果可以交代的更清楚就好了。
4、这部剧不禁让我反思:为什么可以如此打动人心?我挖掘了一个角度:正视武器的作用。在过往的一些影视剧中,可能为了避免唯武器论,故而淡化了武器的运用和战术细节。而本片从一开场就大片幅的展示了美军舰队的强大,用美军记者的嘴强调了美军具有制空权的优势,在战斗中,又用切实的遭遇战来展示制空权的重要性,比如七连在车站发现美军侦察机,连棉服也没来得及搬,赶紧开车;比如火车中途整修铁轨时,被美军飞机发现,被迫化整为零;比如在乱石滩上,七连装死尸躲战斗机等等。来回飞舞的飞机,几乎是压在每个观众心头的重担,恨不得上去踢两脚。在炸美军通信塔这一战,不论是狙击手对决,还是坦克互轰,都体现了武器的重要性。视觉上最震撼的,当属飞机投掷炸弹后炸平整个区域,让人体会到过往看的各种枪战片,甚至了《复仇者联盟》,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两军武器差距,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些对比,让人不禁的去想:如果我当时在战场,面临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5、车站上,伍万里拿到了女战士的红围巾,在传统影视剧中,必然要在后面安排一些文戏剧情,但是在本片里,并没有这样设定。看似虎头蛇尾,其实这种转瞬即逝的波澜,恰恰反应了战争年代的艰难。
6、看剧时候发现很多时间线和地理位置是观影盲区,打算跟进看《血战长津湖》和相关的纪录片,等到视频平台上线后,开弹幕再去刷一遍。
7、一个延伸问题:抗美援朝战场上,在不具备制空权情况下,我军是怎么对付美军飞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