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想,在分类信息行业也待了一段时间了,以下为个人过去一年的一些思考及见解。
百姓网与58同城的对比
首先从两家公司的2016年公开年报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基本财务数据(营收及成本)的对比:
| |百姓|58同城|
|------|------|------|------|
|营业收入|3.4亿|76亿|
|营业成本|0.2亿(6%)|7亿(9.2%)|
|销售费用(包含线下广告费用)|2.53亿(74.4%)|49亿(64.5%)|
|管理费用(包含研发)|0.81亿(23.8%)|17亿(22.4%)|
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信息是:
- 分类信息市场上仅存的两个玩家之间的差距有数十倍之大;
- 在模式轻重上,同样强烈依赖销售驱动的情况下,更大体量的58同城在销售效率更高。
通常印象里58同城铺天盖地的广告,这个公司一定很烧钱,很浪费。但是其销售及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却比百姓低了近10个百分点。后来者跟先行者在销售体系的运营效率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那么58同城在广告费用更多的情况下,做到整体销售体系效率高于百姓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呢?
- 分类信息作为一个典型的低频市场,更加需要消费者形成“分类信息就上xxx”的认知,以形成入口优势。单纯线上采购流量,倒卖给小B商家的模式难以为继(更何况线上流量已越来越贵,这点本文后面会再做解释);
- 线下的大规模广告持续投放,是一件有点壁垒的事情。只有当投放的时长及范围都越过阈值才会发挥作用。百姓在当年58赶集广告大战的时候没有跟随,后续也就不太有机会走这条路了;
- 将投出去的广告费用收回来,这就牵涉到整个销售体系的效率了。怎样最高效率地触达到那些小商家,并说服教育他们购买推广,就变成了核心竞争力了;
谈一谈分类信息
总的来讲世界上的商业盈利模式无非两种:
- 利差模式;
- 抽佣模式;
作为一个平台而言,其盈利模式,理应是抽佣。但是在分类信息平台上,其盈利模式一定程度上属于利差模式,相对低价批发的流量,高价售卖给到小B商户。某种意义上来说,分类信息就一个还没有形成入口效应(或许58已经形成,存疑)的初级搜索引擎。但是你确可能需要在百度上搜索某个分类信息网站,这本身不就很矛盾吗?很矛盾。
分类信息的几点困境,之前有人说过“纯粹的信息不再适合移动互联网,同样的道理可以去看豆瓣”,我一直试图去理解这句话。
- 存在的必要性,更加智能的搜索引擎是否能够完美替代搜索引擎(去中心化的智能推荐);
- 变现方式的单一,这也是58要不断拓宽自己业务的原因(开创58到家业务的核心逻辑);
- 作为平台,无法介入交易,交易的核心要素不在自己手上,整个链条上的控制权小;
- 利差模式变现饶了很大一圈,通过C端赚B端的钱本身存在着效率损失。这种模式下,流量没有办法最大程度上的变现(流量以固定价格卖出,无法抽佣,无法有效进行价格歧视。同一笔流量对不同商家,其价值可能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