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爸爸给我买了一本青少版的《红楼梦》。书中的每一页,都是几幅图配上一点儿说明性文字。我看了下,就不可抑制地喜欢上了。
一天,正好是周末,闲来无事,便拿出心爱的书,准备细细品读。
坐在大床上,面前摊开书,我认真读了起来。越看越是喜欢,越看越是投入。那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那种忘乎所以的感觉,至今想来,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不知不觉,一个上午过去了,书也翻到了最后一页。我伸了个懒腰,不舍地从书中抽出了目光,恍然有种酣睡方醒之感。
后来,慢慢长大,见识渐广,作为一个“双无”(无颜值、无特长)人员,读书这个爱好成了我唯一拿得出手的名片了。
可是,断断续续读了许多书,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种专注了。而且,随着学业渐重,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
终于,高考结束后的那年夏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立志多读书,结果不过是读完了肖洛霍夫的四本《静静的顿河》、两本《新垦地》。
进入大学,不可自拔地跳入了网络小说的深渊,更是忽略了纸质书的阅读。甚至,养成了一个阅读的坏习惯,一目十行,常常一本书读完了,小说主角叫什么名字也弄不清。
如今,兜兜转转一圈,我又站在了原来的位置。看着这些年来走过的弯弯曲曲的路,我唏嘘不已。虽然还是在原点,但我知道,除了那份愈来愈浓郁的对读书的热爱,我已不是当初的少年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不知愁的少年碰上了单纯的书,双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热恋之中。
几经离合,几多沧桑,少年已成年,褪去繁华,洗净喧嚣,少年才明白他最爱的还是单纯的书。
心底地悸动,慌乱地寻找。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静静地等待。原来,她一直不曾改变。
少年的手触到了她的手,刹那间两颗心融在了一起,许下了生生世世的约定:君不离,妾不弃。冬雷震震夏雨雪,不敢与君绝!
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3读书日的时候,买了一些书,主要都是人物传记类的,本来是计划做主题阅读用的。
可是,在简书上看了一些友友写的读书类的文章,反照自身,我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惭。和那些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中外名著无所不看的大神相比,我这点儿微薄的读书量,妄图搞主题阅读,真真是“见笑于大方之家”。
对于读书,我才刚刚初窥门径,连略知一二都算不得。做主题阅读,无异于自缚手脚,自限眼界。
这就像:知道大海浩大,却不亲身体会,反而临海挖坑,美其言专其一隅,究其深度,岂不可笑之极;知道泰山高大,却不亲自攀爬,反而自筑土丘,美其言截其一截,究其高度,岂不愚蠢之极;知道书籍众多,却不亲自感受,反而自我画圈,美其言专其一类,究其深度,岂不可悲之极。
思之又思,我把读书分为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知其广。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书籍的浩瀚,探寻自己的喜好。
第二阶段要究其深。在知其广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读,建立主题阅读,好书反复精读。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挖掘书的内在价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顿觉心旷神怡,恍惚中生超然之心,察读书之道。路漫漫其远兮,于读书,我确实还显稚嫩,尚需上下求索。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我来说,读书其实是种兴趣。既然如此,读什么书,怎样读,也是兴趣,随自己心意即可,不必刻意强求。
想象一下,当你苦恼于读什么书的时候,随意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也不看书名,简单翻阅了几页。不知不觉间,你便沉入了进去。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如痴如醉地读着,终于书翻到了最后一页。你像是做了一场大梦,忽然惊醒,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我想,这一定是一次极好的读书体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书,就是一场奇妙的神秘之旅,我们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但每一次一定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历。
也许,正是这种期待感吸引着我们走入书的世界,让人为之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