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都是美好的,是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比如父母的爱,滋养孩子茁壮成长;夫妻之爱,让我们容光焕发;朋友的爱,让我们充满能量。这些都是真正的爱,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地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
大家是不是会问,既然爱如此美好,那这本书却如此设问: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
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当你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兴致勃勃地穿上让伴侣看,听到的却是:“这个色调和你根本不搭,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你会不会买?你的审美越来越低了……”
你上班,工作突出,得到领导的赞赏,兴奋地想立马和伴侣分享,回到家刚说了两句,就听到“看把你得瑟的,有什么好高兴的,你还真拿鸡毛当令箭了,还不去做饭……”,就这样,他给了你一盆冷水,让你从外凉到心,整个一个透心凉,你的成就被他贬低。
嫁给他,你就一直在家操持家务,伺候一家吃喝,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可以说你把精力、心力都投入到了家里,周末闺蜜约着坐坐,你为了能出门,早早就做准备,谁知却看到阴云密布的一张脸,原来他一百个不情愿,他只想你在家。你最后还是无奈地放弃了,只是为了取悦他,而去等待下一次相聚,殊不知这又成了遥遥无期的等待。
我们把这一切都归咎在自己身上,想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想着如何才能变得不那么敏感,想着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殊不知当我们情绪失控、安全感缺失、对关系敏感并不是我们的问题,它只是我们关系的一个信号灯,暴露出来的却是相处模式的问题。
我们只有从关系中退后一步,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婚姻和人生走向,进而看到关系的本质,重建自己,找回自己幸福人生。
首先作者探讨有问题的亲密关系的成因和机制。
梁宁在《增长思维30讲》里,讲到每一段关系都有四个阶段:理想期、冲突期、整合期、协同创作期。在婚姻里也适用,只是大部分人只停留在理想期和冲突期,在前两个阶段就已经亮起红灯,在整合期都是问题,互相指责,就更谈不上协同创作期了。
在生活中,一见钟情,大家听的,见得都很多,它是那样的浪漫,那样美妙,让人怦然心动,让人向往,可是又有谁知道以浪漫开始的一见钟情,最后许多却成了伤心欲绝、大失所望。
为什么呢?是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被旋风般的激情冲昏了头脑,此刻别人说什么,我们都听不见,即便我们看到了不好行为的也视而不见,只是沉浸在短暂的快乐中。我们许多女性不自觉地将两性感情这副画面分作前景和背景两部分。前景是男人具备的一切优秀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还被关注、放大、美化。那些不利的迹象都被归入背景,忽略不计。
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有死心塌地爱上杀人犯的女人,原因就在这里。
还有一种女性成为拯救者,自以为是女神、妙手回春的神医,她的爱能拯救对方,享受着伴侣的感激。
可是理想期过去了,进入冲突期,当某件事让我们不舒服时,我们许多人就会将它合理化,将接受不了的事变得可以接受,坦然面对,不会再茫然无措甚至心怀恐惧。
比如“他做生意好几次都失败了,都怪合伙人不厚道,把他的钱坑得精光”,“他对我大吼大叫,真把我吓坏了,但那不是他眼下压力大嘛”……
我们生活中还存在双面人,刚刚还百般疼爱,转眼就是“狂风暴雨”,翻脸比翻书还快。
不管是哪一种,如果你一味忍让、妥协、迁就,只会助长对方,而让自己越陷越深,
我们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受到虐待,还要忍着,作者接受的来访者竟然说:“因为我爱他”“我不敢离开他”“他有时确实冲我嚷嚷,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是非常爱对方的”,这些回答说明了一个问题:她们被迷了心,不愿摆脱受虐式婚姻。
爱情是碗迷魂汤,许多女人为了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不得不忍气吞声,就这样遭受精神虐待却又不愿意脱身,爱成了一种瘾,成了依赖,而男人就会借机提高自身地、越发控制伴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在生活中,许多女性在人生的其它方面都非常出众,堪称女强人,可是在感情强却极其依赖男人,她们的自我价值取决于男人的评价,她们在外能力出众,在家反而成了受气包。她们坚信伴侣的爱在她们的人生中才是最重要的,其它无法相比。她们会千方百计地让伴侣多些体贴,多些关爱,多些认可,她们的情绪取决于伴侣阴晴不定的心情,无法从自己最大的利益出发来思考行事,反而畏首畏尾,缺乏信心。寄希望于男人回心转意。
还有一种是生存恐惧——害怕自己挣不到钱,害怕自己会受穷,害怕自己需要一个人挣钱养活几个孩子,害怕孤独——几个方面的担忧让女性不敢摆脱受虐关系,即使她们身心俱疲、痛不欲生。
控制型男人男人将女人牢牢掌握在手中,让女人相信:只要两人之间出现了矛盾,一定全是她的错。她们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男人开脱,慢慢迷失自己,扭曲自己的观念和认知。
女性不是不知道自己受到了虐待,是恐惧麻痹了她们的理智。
明明受到了伤害却说对方出于好心,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作祟。
那么控制性男人为什么会如此行事?
他们虐待自己的伴侣不过是为了掩饰他们对女人极度的惶恐,他们身陷对女人根深蒂固的恐惧之间,始终无所适从。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被人爱,渴望安全感,作为成年人,我们靠身体的亲昵、感情交流和抚养儿女满足这些渴望,但对于控制型男人来说,这些渴望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想与女人亲近这一正常需要,又掺杂着担心她用感情将自己俘虏的担忧。强烈又矛盾的情绪,使得控制型男人的伴侣不仅是他深爱的女人,也是他的出气筒,是他恐惧、担心和仇视地对象。他总是下意识地压制他生命中女人的权利。
深究控制型男人潜藏的恐惧的成因——他的童年经历,也就是他的原生家庭。
爸爸要么一幅冷面孔,要么唯唯诺诺,没办法让孩子脱离妈妈,孩子别无选择,只好把妈妈当做是他世界的中心,妈妈呢,非但不能满足儿子得到愉快和滋养的需要,反而千方百计地让儿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孩子越来越离不开妈妈。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的普遍,许多婚姻不幸的女人就是借助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长大后,他就会下意识地把依赖自己相关矛盾和恐惧转移到他生命中的女人身上。
还有一种情形:妈妈是受害者,孩子与妈妈调换了角色,他要安慰、保护和照顾妈妈,有责任让妈妈幸福、开心,他会自认为应该拯救妈妈。妈妈强加给孩子一个他无力承担地责任,实际上是在他心中种下了怨恨的种子,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对女人发脾气的原因。
如果一个妈妈过分依赖儿子,那么她其实是造成儿子日后对女人的需要感到恐惧和痛恨的根源。只要女人对他表露出痛苦或需要,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厌恶、愤怒和蔑视,因为她让他想起了母亲的过分要求,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由于母亲的精力多半用在解决自己的痛苦上,几乎无暇顾及孩子的需要,因此孩子就一直得不到母亲的支持、爱护、指引和肯定。还不时成为母亲的挡箭牌,最终安全感严重缺失,他还悟出一个道理:女人无用,靠不住,不值得信赖。久而久之,他心中积满了无法对妈妈发泄的怨恨。
长大后,他就会特别喜欢像母亲一样没用、孤苦无依的女人,他下意识地要挽救她,了却他幼年没办法实现的心愿。同时,伴随着想要报复自己小时候母亲给他造成的伤害欲望。
父亲是控制型男人,儿子长大后也会成为控制型男人不难理解,但耐人寻味的是,在父亲委曲求全,母亲强势、独揽大权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会成为控制型男人。男孩瞧不起女人,并不只是效仿父亲。如果母亲管得太严,过度溺爱,他长大后也很可能是一个控制型男人。
受害性的妈妈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强势的母亲却又管得太多。即便孩子长大成人了,仍不肯放手,如影随形,时时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无助,就这样压制和扼杀孩子了的成长。
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管孩子的穿衣、吃饭、交朋友、学习以及上哪所大学,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一旦违背了她,就要接受喋喋不休的教诲,甚至以死相逼。“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成为她们的口头禅。
这种做法,让孩子产生极强的依赖感,还会认为自己的伴侣也有和母亲一样的本事,对他管头管脚、发号施令,关键是让他觉得自己没用、心虚,逃不出她的手掌心。
这就出现:暴虐的父亲吓坏儿子,把儿子赶进母亲的怀抱;窝囊废的父亲因为孤僻、不近人情,也把儿子赶回母亲怀里。
父亲忍气吞声、母亲强势,父亲暴虐、母亲受虐待、母亲脾气暴躁、不闻不问型母亲是控制型男人成长的最常见的家庭背景。了解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控制型男人会那样做。
为什么她们会爱上控制型男人?
爱上一个人,我们总要给出种种理由,不过我们和谁相处、如何相处,多半取决于我们对父母婚姻的认识。
家人满足了我们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也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第一任,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他们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认识自己,对别人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他们之间相处的方式、他们的行为传达的要旨,自己我们内心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奠定了我们的感情基础。父母的婚姻决定了我们将来对男女关系的观点。
如果生在一个郁郁寡欢的家庭,我们常常会暗暗发誓:等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比父母做得更好。然而,我们只知道孩提时代的东西,长大后,我们会仍然不断地追求能给我们带来舒适感和慰籍的由熟悉的人提供的熟悉的经历和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父亲是酒鬼的女人到头来却嫁了一个酒鬼。她重温了熟悉的时光,如今想说服自己,作为成年人,她有能力改写从前的家庭剧本,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父亲当初醉生梦死,给不了她想要的爱,如今她却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醉鬼身上,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婚姻,那结局自然就是如故。
控制型男人总是借故找碴、挑起事端,而吃苦的都是女人,女人往往采取忍,最终将自己逼向崩溃边缘。
作为女性要如何依靠自己改善亲密关系?
首先找回自己的真实感受,它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最佳途径,透过它,我们能了解自己是谁、有什么需要、在乎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要区分想法和感受,先有想法,然后才有感受。分清想法和感受,比如“我总是觉得怒火中烧”是感受,而“要不是害怕,我恨不得抽他一记耳光”就是想法。才能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其次打消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打破自责。
然后学会掌控情绪,关爱自己。
接着给内心的小孩一个家。
我们 每一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很少有人会关注自己内在的小孩 ,但恰恰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和态度其实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小孩,这个小孩就是童年的自己。
我们需要治愈和重新培养这个小孩,以便从内心获得对自己的认可,慢慢让自己坚强起来、自信起来,从而确立自我价值感。
最后重写“剧本”:学着不用借口来回应伴侣的指责、发脾气;学会给伴侣地行为定一个下限,明确地告诉他,你需要什么,什么能忍,什么不许他再犯。同时矫正他的行为,给他的行为设定底线。
只有自救才能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