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肠不妨硬一点
前天一位群友留言陪伴,孩子的状况让她抓狂,她已经受不了了,看到信息时已经晚上九点多,考虑到对方没有安全上的问题,我留言对方,时间晚了,明天下午有时间我们可以聊聊。
昨天下午如约连线,对方情绪激动,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但这次讲述的是和老公的关系,先前困扰的关于孩子的问题,说通过陪伴前自己的梳理已理出头绪:自己该做的做到,其它的顺其自然。来访者自我谴责不是好妈妈的标签也通过自己的思考看到:孩子很信任自己,会把私密话题和妈妈分享,有误解时母子俩解释清楚,反倒成为增进双方理解的一次契机。随着诉说,来访者情绪慢慢平静,也对自己的亲子关系有了更多的信心,这些咨询前改变都来自于当事人自己的思考。我好奇来访者是如何发生了这些转变?对方说时间啊,当我不得不去面对时,就要去思考,一些事情就想明白些了。
咨询前改变就象刘老师课上讲的,需要一个发酵的时间,憋过这个困难期就会生出一些新的东西。咨询师有时需要心肠硬一点,给来访者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谈到来访者和另一半的关系,Ta提到离婚,这时我脑子里立马冒出劝合?劝离?所幸下一刻马上觉察到自己的预设,走得太快了,于是静下心听对方梳理Ta在意的,纠结的,痛苦的,难以容忍的,这个过程就是陪着,澄清对方语意,自然同理,感受她的不容易,最后来访者说:我还没有想清楚,要回去再想想。
我借由对方的亲子关系肯定了当情绪平稳下来时,Ta是有智慧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的,这件事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一步,给自己时间再思索是对整个家庭负责任的决定。
咨询到此结束,感觉这个陪伴自己所做甚少,但对方似乎也并不需要我做太多,Ta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容器,一个好好听Ta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