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信美相互和蚂蚁保险联合推出的大病互助计划“相互保”,自从10月16日上线,不到一天参与人数近100万,4天内突破330万,目前不到一周已经过了630万,想必是史上投保人数增长最快的保险产品了。
这两天一直有朋友问“相互保”是否值得参与,网上已经有了很多讨论,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它有一些优点,也有明显的局限,下面就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款产品做一个梳理:
“相互保”保什么
“相互保”与网络互助的区别
“相互保”为什么不是相互保险
“相互保”是否值得加入
一“相互保”保什么?
简单而言,“相互保”本质上是一款超短期(短则一天,长则一年)的消费型团体重疾险,好处是先享受保障后交费,参与门槛低,且退出灵活,缺点是保障力度弱,不保证续保,且保费不确定。列举几个关键要素:
1、加入条件:
1)18-59周岁(不含);
2)符合健康告知;
3)芝麻分 > 650
父母加入后,可为符合条件的子女加入,子女需满足以下要求:
1)30天-18周岁(不含);
2)符合健康告知
2、保障责任:
保障恶性肿瘤+99种重疾
3、赔偿金额:
初次确诊年龄为30天-39周岁,赔偿30万元
初次确诊年龄为40周岁-59周岁,赔偿10万元
此外,对每起理赔案件,信美会收取赔偿金额的10%作为管理费。
关于收取管理费
有人担心信美为了收取管理费,会有冲动纵容更多理赔。这个想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管理一个参与人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保险产品,日常运营、理赔案件调查、诉讼、公证等工作会有成本,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是合理的。
而且这个费用只在理赔时收取,并非像传统保险那样预收保费,可以通过投资获利,所以每起案件10%的管理费,也就是3万或者1万元,应该不算过分。
此外,放宽理赔要求,纵容更多理赔对保险公司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是很愚蠢的做法。因为一旦理赔概率大幅攀升,每年缴费过多,参与成员肯定会选择用脚投票,退出计划,而这肯定就跟保险公司运营这个产品的初衷相悖。所以个人认为参与者大可不必在这方面有顾虑。
4、保费分摊:
每月7日、21日公示日,公示当期需要理赔的案例;
每月14日、28日为分摊日,全体成员平均分摊当期保障金和管理费,信美将通过支付宝扣划每位成员的分摊金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个分摊日,参与成员需要确保支付宝账户有足够余额被扣划,如果首次扣划不成功,支付宝会在5天内继续扣划。如果第二次扣款依然不成功,成员就被退出相互保,不仅得不到保障,而且影响芝麻信用。
5、如何理赔:
“相互保”有90天等待期,等待期过后符合条件即可申请理赔,通过手机拍照在线提交资料即可。
如果顺利通过审核和公示,就能一次性拿到保障金;如果公示期间有成员对理赔结果有异议,信美会进行二次调查,确认符合理赔条件再发放保障金。
信美承诺后续会推出“赔审团”机制处理理赔争议。类似机制网络互助平台早已应用,保险业第一次采用应该是信美相互早前推出的儿童重疾保险项目“宝贝守护计划”。
“宝贝守护计划”的赔审团已通过4人理赔申请、拒绝8人:
关于“赔审团”机制
简单而言,“赔审团”机制就是在理赔申请人不同意保险公司的理赔结论,申请要求赔审员对案件进行评议,做出理赔结论。“赔审员”也是保险计划的参与者,同时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认证。
这个机制首次启动时,信美相互筛选了5000名“赔审员“对一名7岁白血病孩子家长申请理赔被拒的案件进行了评议,最终结论是76%的人投票选择“不予理赔”,因为家长是在明知孩子已患病,不符合投保要求的情况下投保。
“赔审团”机制有好处:
一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参与和围观“赔审”的用户都能感受到保险理赔过程,对保险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二可以减少逆向选择。申请理赔需要适度公开理赔案件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带病投保且获赔的可能性,对抑制带病投保有正面作用
当然,这个机制也存在一些瑕疵,毕竟保险理赔是一件很专业的事,“赔审员”个人素质是否充分满足专业要求,存疑。
蚂蚁金服微信号简单介绍了相互保的“赔审团”流程:
相互保“赔审团”的具体细则暂未发布,也许会在前期尝试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拭目以待吧。
二“相互保”与网络互助的区别
个人看法是:“相互保”肯定不能跟网络互助划等号,但对投保人而言,又存在与网络互助相似的风险。下面说理由:
1、“相互保”不是网络互助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带动了一批网络互助平台的兴起,大浪淘沙过后留下来的抗癌互助、水滴互助、e互助等互助平台已经积累了庞大的会员基础。
但是,这些互助平台并不是保险公司,它们所发行的互助计划也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对互助计划的赔付进行兜底,万一某次成员筹款不达预期或者成员大量退出,剩下成员的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证。
跟网络互助平台相比,“相互保”血统纯正,信美是受银保监会监管的保险公司,而且“相互保“也进行了产品备案,信美因此有责任进行刚性兑付。有了这个前提,相比加入网络互助计划,参加“相互保”会更安心。
“相互保”在银保监会已备案:
关于刚性兑付,举个栗子(个人推测,仅供参考):
假设参与成员达到1000万,某一年有5000个患病案例,每个案例需支付30万元,加上10%管理费,所有成员一共需分摊16.5亿元,每位成员需分摊165元。如果实际只有600万成员成功扣费,那么筹款总额只有9.9亿元,还剩6.6亿元资金缺口,如何解决?
网络互助平台因为不承担兜底责任,在筹集费用总额不达预期的情况下,可能会减少对患病会员的赔偿额度,比如由30万元相应降为18万元。
而“相互保“作为保险产品,信美有责任刚性兑付,所以应该按照承诺,承担剩余的资金缺口,给予每人30万元的赔偿。这是“相互保”相比网络互助计划的最大区别。
2、“相互保”与网络互助存在相似风险
对参与人而言,网络互助平台除了资金监管风险,还有每年保费不确定、互助计划随时可能失效的风险。这两个风险“相互保”同样有,只是隐藏于产品条款中。
根据产品条款:如果运行3个月以后成员数少于330万,“相互保”有可能被终止。
虽然短短几天参与人数已超过330万,这主要基于产品本身的低门槛设计和支付宝的巨大流量优势。理论上今后仍然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成员数降到330万以下,从而导致“相互保”被终止,参与成员失去保障,这是用户的主要顾虑之一。
此外,“相互保”仅承诺“每位成员为单个患病成员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并未规定每位成员每年缴纳保费的上限,每年总保费不确定是用户的主要顾虑之二。
根据报道,信美相互总精算师预计单一投保人每年总保费支出大概100多元,但有其他业内人员估算每人每年缴费大大高于这一数字。如果信美对自己的精算结论有信心,是不是可以在条款里增加一条:单一投保人每年缴费上限不超过***元(比如200元)?这样可以锁定投保人的保费上行风险,让大家安心,相比网络互助计划的优越性也会更明显。
“相互保”和腾讯微医保一年期重疾的对比:
根据这份对比表,很明显,对于孩子而言,参加“相互保”不如直接购买微医保重疾险;对80后,如果“相互保”每年缴费超过200元,也不如投保微医保重疾险了。
三“相互保”为什么不是相互保险
很多人认为“相互保”是一款相互保险产品,继而从相互保险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分析评价。
但我认为仅凭“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是相互制保险公司,且“相互保”的名称很有“相互”的气质,并不能判定它就是一款相互保险产品。实际上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相互保”并不是一款相互保险。
首先,什么是相互保险?
相互保险对我们而言是很陌生的概念,甚至此前很多保险业内人士也知之甚少,因为国内不常见。
但实际上,相互保险是保险的最初形式,起源早于股份制保险,主要用于高风险领域(比如农业、渔业)和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在很多国家,相互保险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2013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达1.2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的26.7%。
全球最大的 10 个保险市场的相互保险份额: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报告
其次,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有何区别?
根据银保监会《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简单而言,相互保险公司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且归全体会员所有。
相互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的区别在于:
相互保险公司 vs. 股份制保险公司
前者的经营资本主要来自会员,会员既是投资人,也是投保客户,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
后者由股东出资,公司归股东所有,最高权力机构是公司的股东大会。
前者由于客户和“股东”身份合二为一,所以不存在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经营上不追求股东利润,而更加注重客户利益,保费收入在支付赔款和经营费用之后,盈余部分完全由会员共享;
而后者则追求股东利益,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相互保”为什么不是相互保险?
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是国内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获批的相互制人寿保险组织。根据信美官网信息,信美“秉承会员利益至上的宗旨,以会员共同所有、会员参与管理、会员共享盈余为最大特色”。
那么,是不是所有购买信美产品的客户都是它的会员,能够分享它的经营利润呢?未必。
实际运作中,信美相互的产品包括两大类:会员产品和非会员产品。银保监会信美的经营许可里,要求会员产品保费收入占比不低于80%。
信美官网对会员产品的定义是:长期(保险期间超过一年)保险产品。购买会员产品才可以成为信美会员。
很显然,真正的相互保险应该满足投保人同时也是投资人(会员)的要求,因此,信美的产品中,只有会员产品才是真正的相互保险,非会员产品不是。
信美官网在售产品里的会员产品都会有标签特别注明,而其他一年期医疗险和意外险都是非会员产品。
对会员产品信美会有特别标注:
我也专门向信美客服求证过,“相互保”是非会员产品, “相互保”的参与者只是信美的客户,而不兼具投资人身份,所以“相互保”实际上并不是一款相互保险。
四“相互保”是否值得参加
我把“相互保”与网络互助、传统重疾险做了一个简单对比,结论是:“相互保”比网络互助略有明显优势,但与传统商业保险相比又显得鸡肋。
那么是否投保,该如何选择呢?
1.与网络互助计划相比:
毫无疑问选择“相互保”。因为网络互助平台不是信美这样的正规保险公司,也缺乏蚂蚁金服的数据分析和风险审核能力,在互助计划的风控、精算、用户体验等方面势必弱于信美相互和蚂蚁金服。
实际上很多参加过网络互助的用户,因为扣费过多、扣费体验不佳等原因渐渐退出,而越多健康人群退出,互助计划里的疾病发生率越高,每年扣费不断攀升,会导致互助计划持续运营的难度加大,而网络互助平台又不能为理赔兜底,最后吃亏的还是会员。
2. 与传统重疾险相比:
“相互保”的保障力度偏弱,而且保费不确定,不保证续保,建议优先配置中长期重疾险(比如保障至80岁或终身)。如果已购买中长期重疾险,可以加入“相互保”作为补充,毕竟初期分摊费用不高,而且可以随时退出,多一份保障也不是坏事。今后如果保费上升过快,可以放弃或者选择其他产品。
如果还没买任何商业险,建议加入“相互保”作为过渡,后期考虑配置中长期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性险种。
需要注意的问题
认真阅读健康告知,符合条件再投保。如果违反健康告知投保,不仅后期可能得不到理赔,而且可能会影响芝麻信用。
“相互保”分摊保费的缴费记录也会影响芝麻信用,随着芝麻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芝麻信用受到影响今后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如果不打算继续参保,最好主动选择退出,不要等着被动退保。
说在最后:
电商行业一般将产品分为几个层次:爆款、利润款、形象款和活动款,从这个角度看,与“宝贝守护计划”类似,“相互保”应该是信美相互和蚂蚁金服意图打造的“爆款”。
做爆款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吸睛。通过把“相互保”打造成又一款“流量入口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大量用户,并且获得海量用户数据,可以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运营提供参考借鉴,对信美和蚂蚁保险而言,这个潜在价值应该比理赔时10%管理费更重要。
当然,信美打造“爆款”的过程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一方面给了大众以较低成本获得保障的机会(就像信美的“宝贝守护计划”,已经为85人支付了852万元的赔付款),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全社会的保险保障意识,对动员大众积极配置商业保险、降低家庭财务风险有正面作用。
“相互保”才刚上线,处于试水阶段,希望今后产品条款可以优化升级,对投保人更加友好。作为围观群众,我们对“相互保”既不能过分依赖,也无需盲目排斥,关注或参与之余尽早做好自己的家庭保险保障才是最重要的事。
----------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浅薄的四千(ID: qianbode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