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前同事相约吃饭,下班后因为时间还没到,路上经过几个花店就下来逛逛,顺便买了几盆花准备过年用。
我买了一盆五代同堂和一盆金桔,图个吉利好看。五代同堂又被称为黄金果、五子拜寿,是一种很有名的观果植物。我刚来广东时被它的独特外貌深深吸引,这种植物因为其果形非常的奇异,而且又很珍贵(现在单价是两百到三百多元),所以获得了不少爱花人士的青睐。与那盆金桔枝头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桔子一样,预示来年硕果累累大丰收。
这个时候花卉的价格是最贵的,因为离春节很近,但是又没到本年最后一天。因为疫情原因,虽然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大型集会花市,但这些个体花店的生意还是很不错的,从价格上就能反映出来。你如果跟店主砍价,你最多能从他的报价上再减五元,他(她)会底气很足地说:不能再少了。如果买的人少,那到处都能拿到白菜价了。
我想几千年来围绕着春节,每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许多风俗和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已逐渐被淘汰了,有些也不再按照前辈人那样严格执行程序来做,如送灶神,祭拜祖先等等之类的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身体健康或者心理感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更关注家庭团聚的和睦气氛,关注提高生活质量,而少了很多传说神话色彩,多了“人文主义”色彩。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年夜饭在饭店吃),如逛花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说到逛花市,四季温暖的珠江三角洲,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按历代习俗,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花市。
新春花市,旧时称为除夕花市,大约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市。当时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半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就是广州最早的花市。今天的年度花市就是昔日花市演变而来的。广州为什么别名叫花城,也是这个原由。
为了迎接花市的到来,人们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个月就着手准备了,郊外到处可看到树上挂着的串串鲜花。年宵花市到来前几天,各地花市已陆续搭架,安排好专门的街道区域,增加警力守护市场的安全,许多人陆陆续续前往,买回一把把、一盆盆鲜艳夺目的鲜花放置在家里阳台、客厅或醒目的位置,把家里点缀得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到了花市那天,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汇合成一股巨大、温馨的热流。除夕之夜,花市进入了高潮。花市上有“竞夸天下无双色,独占人间第一春”的牡丹,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各色名菊,还有誉满南国的大丽、玫瑰、芍药、米兰……淡妆素裹的“沙漠美人”——肉质植物仙人掌、仙人球,落户在岭南的“凌波仙子”水仙也在花市上笑脸迎人。“花坛盟主”的山区贵客“吊钟花”,一枝就有百个,甚至几百个花蕾,只要调节适当,到了初一,一个个、一双双地吊在枝头,给节日的家庭环境添上了热烈、蓬勃的生机。花市里还有桔果流金的各种果实,一盘盘、一层层,枝头上挂满的柑、橙、桔……更有那“水中鲜花”的各种各样金鱼,随风摇曳的各色彩灯,万紫千红,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甚至能看见外省过来买花的顾客。
举办这样的花市,既给花农们增加了收入,又给广大人民群众装扮美化生活的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你望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香气袭人,微微颤动和舒展着叶芽怒生的五彩缤纷的珍品,群芳争艳,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具!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新春来了!”“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