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品德的发展实质上是社会规范的学习、并内化的适应过程。说到底也是学习的过程,是某种智商、情商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解释,一个新的品德形成需要经过新图式的建立,到同化顺应再到平衡。
但我们说品德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有很多情况还需要发挥我们人的感情因素,再到行为的落实上,所谓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这四个方面可以用来培养道德品质。
所以我们今天先来看道德认知的培养。
道德认知这里可以讲两个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
皮亚杰将道德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也指无律阶段,个体的道德认知以自我为中心,五岁以下的儿童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想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因此,这个阶段既不能说是无道德的,也不能说是有道德的。
低龄的小朋友,会把自己的事情看的最为重要,饿了要吃的,渴了要喝的,不舒服会大声的哭出来。这些都是感官动作的自然反射,他们也没有道德的意识。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尽量少用言语说教的方式。
2、他律道德阶段:年龄5-8岁的孩子根据外部的规则、以及依据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判断。比方说打碎了碟子,会因为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来判断行为是错误的,但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判断为错误。
我们来看皮亚杰给儿童讲述的一则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他律阶段的孩子会因为约翰打破的被子数量更多而判定约翰的错误更严重。
3、自律道德阶段:(9-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无条件遵从权威,而依据自己的判断,虽然不够成熟。皮亚杰认为自律道德已经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新的标准判断是非,只有到了这一阶段,才能算作是有了道德。
今天到这里了,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