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伴组织活动,恰逢老婆上课,我和女儿正是闲时,正好可以带她出去溜达。
女儿向来起的晚,因为要和朋友们会合出发,需要早起,我担心女儿起不来。早上6点,我叫醒睡梦中的女儿:“今天爸爸带你去摘草莓,宝宝去不去?要去的话咱们该起床了,叔叔阿姨,姐姐哥哥在等我们呢,要是不去的的话,宝宝可以继续睡觉。”我不给她压力,让她自己选择。
睡眼惺忪的女儿纠结了一会,突然大声说到:“我要去摘草莓!”
“那就要起来了喔!1-2-3,起床!”
小家伙迅速起床,自己穿上袜子,穿上裤子,他妈帮她穿上衣服,然后开始收拾出发。
和朋友会合前,我们需要坐一段地铁,因为时间缘故,没来得及吃早饭,匆匆买了点吃的上了地铁。女儿对我说:“爸爸,我饿了。”
我拿出食物给她,然后用手指着地铁上的禁食标识,问到:“宝宝,我们可以在这吃东西么?”
因为她之前好奇问过,我们告诉过是什么意思。
她看了看禁食标识,把食物拿在手上,纠结中,我告诉她:“宝宝,我们一会下了地铁就可以吃了。我们很快就会到站的。”过了一会,她把食物放回我的包里。直到后来在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吃早餐。
后来我们到了目的地,女儿很开心,开始跑起来,跳起来,我告诉她说:“宝宝,你自己可以去和任何你喜欢的叔叔阿姨玩,不过要照顾好自己哟。”
女儿开始像兔子一样跑起来,太高兴了,不小心,摔了一跤,她迅速爬起来,我走了过去:“摔疼了么?”
她摇摇头。
“是不是跑太快了?”
“嗯。”
“嗯,没有照顾好自己,来打两下!”我象征性的在她屁股上拍了两下,“下次跑慢点,再摔打三下。”然后再次抱抱她,“好了,可以去玩了。”
作为父母,我有很多担心,担心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担心孩子三观不正,担心孩子学业不好,担心孩子将来是否会幸福……
出于对孩子的负责,父母有必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让他们不要伤害自己,不要学坏,不要贪玩,不要不努力,不要……
父母的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的观念呢?每当孩子有了自我兴趣,父母的NO来了,你贪玩不对,你贪吃不对,你乱花钱不对,你这么学习不对,你这么生活不对……孩子自发行成的思想和行为,父母大都认为不对。
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从哪来?孩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她的思想和行为就形成什么!
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包容”,用心理学的名词就是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孩子么?很多父母会说“接纳”,可这是真的么?如果说真接纳孩子,那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孩子否定的时候多还是肯定的时候多?
在没对孩子肯定多之前,千万别说自己完全接纳孩子。
如果能对孩子所有的想法肯定,那么恭喜这样的父母,你成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了,对孩子完全接纳了——也对自己完全接纳了!
不论是工作还是当初的学习生涯,我们是否都有做好、学好的想法?渴望伟大,渴望被赞赏,渴望被关注,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级——自我价值实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力。明明自身有强大的进步动力,很多人最后却变成别人口中的堕落者,失败者,丧失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努力。
每个人都渴望完美,也会为完美所努力,只是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不同,努力方向不同。按照统计学标准,偏离中间值就是异常,因而当孩子奋斗,努力的方向不是社会大众期待的方向,父母就会给孩子一个强大的外力,促使他改变努力方向,即便孩子强烈反对这方向,父母也会运用各种力量,迫使孩子向自己理解的方向上行走,孩子刚开始会反抗,当意识到无法反抗时,“好吧,你们选就行了,我不说话,反正是你们选的,我不喜欢,做不好也别怨我。”失去了自我,从此刻开始失去了独立,被父母强迫建立起共生关系。
心理咨询师技能中建立咨询关系时有一条叫做“尊重”,尊重就意味着接纳,意味着理解。如果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对孩子的接纳就无从谈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看见了孩子身上的缺点,接纳了孩子的缺点和不完美,就是接纳了自己,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会去追求完美,才会心安理得。
不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做批评,因为孩子接触的父母未必接触。如AR,VR,LOL,666,有多少是父母知道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何况连接触都没有,就指责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拿什么教育孩子?首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成功的,连自己都没成功,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孩子?
父母只有陪伴孩子,在陪伴中和孩子一起探讨自己失败的原因,让孩子来当老师,而不是做孩子的老师,因为父母的责任心和探索能力都不配做孩子的老师,甚至连朋友都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