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承认你
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提到偏见,不由得再次想起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一段话: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跟稻子,也不能说他蠢,他也只是不太理解”
人们大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这个中心画圆,必然是有边界的,这就是我们的眼界和认知的局限性所在。
要走出自己的偏见,就要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有多面性(至少具有两面性)。
我们看待分析事物的时候保持客观性,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同时不去批判和否定他人的观点。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那个鸿沟。
人们往往觉得自己知道了要做到客观,就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客观。
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由于固执己见,发现有跟自己对立的观点就急于去否定和抨击,为此争论不休,就知道要做到“知行合一”有多难。
两千多年前,雅典城的人们都觉得自己很厉害,而苏格拉底不断地在挑战,承认自己的无知,他所具有的是承认自己无知的否定性智慧。
我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有知识的优越感, 而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勃兰特·罗素曾说: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个体在自己的认知层次比较低的时候,头脑中只能装下自己的观点,做不到思考,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观点。
当一个很的认知层次不断提高的时候。就能在头脑中容许看似对立的观点,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
罗翔老师说“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我们无需做圣人,作为平凡普通的人,努力做到求同存异。
我们不能因为读了一些书就用知识的优越感去偏见地看待他人,而是通过不断提高认知,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在一生中走出偏见和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