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类同学,从勤奋上可以把他们定义为学霸,上课永远是认真听讲,从不打瞌睡,从不逃课,笔记永远记得满满当当;从成绩上又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学弱,你从后往前看成绩单,倒数十几名里肯定有他们。
学也学不明白,玩也玩不痛快,想必当时的你一定对他们充满同情,感叹他们应该是智商不太高,可能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子。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仔细观察一下他们,就会发现这跟“是不是学习这块料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实际上,他们极其的“懒惰”,这里的懒惰是说他们“大脑懒惰”,不愿思考,他们宁可抄写10遍英文作文范文,也不愿意仔细拆解分析一篇作文的结构和套路;他们宁可死记硬背1小时的几何题答案,也不会花时间试着多做几个同类型的题目,这么“烧脑”的行为,对他们而言想想都很痛苦。
我们姑且把一项完整的学习任务粗略划分为三个部分:预习、听课、复习。
预习,大概了解一下课程内容架构;听课,集中全部注意力听老师的讲解,并充分动用大脑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思考老师的内容逻辑,用自己的思考推演老师的结论是否能站得住脚;复习,进一步将学习内容牢牢固定在大脑中。
而学弱们,一般只会经历“听课”这一个部分,且信息进入大脑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进一步加工处理它们,直接就让这些信息自顾自的流逝了,就是俗话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他们唯一的动作就是机械的记笔记,只执行任务最简单的阶段,拒绝任务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思考。长此以往,注定收获寥寥,只有厚厚的几个笔记本可以算作自己学过的“证明”。
他们热衷于做笔记只是因为这是学习这项任务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因此很容易完成并获得心理上的奖励,满足于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很危险的,不做出改变永远无法走出这种尴尬的困境。
但是改变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虚假的勤奋起码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安慰,冒险改变能收获什么呢?也许是更加不安、更加的焦虑,不改变自然也就体验不到改变来带的益处,体验不到益处自然更不会改变,仿佛陷入了死循环一般。用雷军的话来说,这种行为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控制自己逃避困难的倾向。
任何事情都不是只由简单的部分组成,如若如此,那么人人都能轻而易举的完成任务了,也就不会有拖延症晚期这一说法。
正是因为有困难的部分,我们才有“绞尽脑汁思考也要解决它”这一过程,才有进步的可能。研究表明,那些令我们感到不安的任务,其实一旦你开始迈出第一步,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种学弱朋友,上课的时候把他们的笔夺过来,说服他们认认真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遍,如此下来收获的成就感会比记笔记多得多,有了切身感受到的收益,改变的第一步也就迈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