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变法从体制到愚民政策,为秦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打败了其他六个以贵族为首的国家,统一了六国。虽说秦朝统一六国为我们这个民族后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凡事也要辩证去看。商鞅的变法还是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古往今来的每次变革,总会动了一些人的奶酪,最终胳膊拗不过大腿,以失败告终。比如当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比如王安石变法,比如戊戌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由于当时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很成功,导致最终贵族消亡。前面也说了,贵族卿大夫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书礼仪也是贵族们一向坚持的,“一诺千金”、“士为知己者死”都是他们看中的。但是随着贵族的消失,这些也都随之消失。以前两国打仗,只要一方投降,承认胜方的地位,那么战争就即刻结束,没有斩草除根,但是中央集权后,两国打仗变成了必须把败的一方杀戮殆尽才算完。孔子说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殊不知,后来的战国一切都已利益为重,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后,这种思想一发不可收。随着中原最后一个礼仪之国楚国的灭亡,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秦以前的礼仪也都彻底消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变法核心的法和制也都被刘邦承认并传承下来,同时他也发现秦朝灭亡太快是因为制度太过于苛刻,民心也是需要安抚的,最终汉朝用的“外儒内法”的政策,汉王朝得以长久。中央集权让国家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历史的传承就惊人相似了,所有的掌权者都用这一套,直到清朝达到了极致。
在这也的背景下,商鞅自己也付出了代价。跟魏国打仗,商鞅欺骗了魏王,魏王割地求和,所以秦孝公对商鞅大肆封赏,商於之地归商鞅,一时风光无限。等到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熟悉的一幕发生了,商鞅被诬陷开始逃亡之旅,一路上他旅店都住不了,因为没有“身份证”不能住店,这是商鞅当时自己制定的法。最终只能逃亡魏国,这个曾经被他欺骗的国家,谁都是记仇的人,谁会收留他?不得已真的起兵造反,可是当时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对抗中央集权的秦国呢?被车裂也是预料之中的结局了。
所以说,事物的两面性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每一面的呈现也只是时间轴上的先后而已。所谓好与坏,也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商鞅变法,强了秦国灭了六国,对于礼仪之邦的楚国,对于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对于商鞅自己,得道时风光,失道时死亡,多么现实的生存法则,自古如此,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还是命如草芥的平民,都有各自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