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依托它巨大的承载力和快捷的速度,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工具。
早在童年时代,就对巨大的火车产生兴趣。其一,是从小学的常识课中知道:固体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快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因此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处火车前进的声音,因而多次伏在铁轨上,想预测火车的来临,但终未实现;另一件事是:火车的巨大质量,可以把放在铁轨上的铜板压扁。对此也多次试验。铜板就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的铜质货币。在见到火车将要来临时,把铜板放在铁轨上,待火车过后再去捡回,常会发现铜板变大一些,但不很完美,有时也会发现铜板在火车来临时已被振下铁轨,捡回的依旧是原样。
童年,有时也去火车站游玩,故乡嘉善火车站距县城约一公里,每天往返于沪杭线的客车也不过三、四对。当时判断火车的来临,主要根据距车站约几百米处的一个铁架上的“扬旗”,后来才知道这是火车进站变道的指示牌,而站台工作人员在火车进站前,口中总是默念指令,然后扳动道叉与扬旗,随后火车便循轨进入车站。现在铁路上已见不到扬旗,它们早已被红绿灯和自动化控制所代替。
最早乘坐火车,也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嘉善去上海、枫泾、嘉兴,但车厢里的印象,早已淡忘,不过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没有遮蔽,很不安全。在那时枫泾车站上可以买到枫泾豆腐干和“丁义兴”蹄膀的事,还隐约记得。
五十年代中,我开始工作,并后来在杭州读书,乘坐火车的机会就增加了。记得是在一九五六年的春节,为了不误开学,我乘坐快车到杭州,这也是第一次乘快车,车厢里是软软的沙发椅,乘客不多,倒有点空旷的感觉。在行车途中,列车员打扫车厢时,竟拾到一枚金戒指,于是列车员举起戒指,询问乘客是否有人遗失,竟也无人回答。五十多年过去了,乘坐过无数次的火车,此事仍深印在我的脑中。
那时候有一首关于火车的歌,歌中唱道:“……火车轰轰响,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说明了火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五、六十年代以来,铁路的运力和运量都不断增加,但总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特别是新年春节更添紧张,也没有那么多的客车供临时调用,于是就出现了被称为“棚车”的临时客车。“棚车”顾名思义,其实就是一个有棚的货运车厢,也有列车员,照顾上下车,也有供照明的油灯,在车厢的一角还放置了便桶,供人方便。对急需回家而买不到正常班车票的人,或者经济困难的人,由于票价是普客的一半,省下了一半的开支,同时一定程度缓解了客车的紧张。这种棚车大约在八十年代才逐渐退出。
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批红卫兵南上北下,到处串连,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火车,他们爬火车,向全国各地进发,把铁路的运量推向到极限,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座位上是人,走道里是人,座椅下也是人,行李架上还是人,真是人满为患;不但人多,而且“晚点”更多,几乎每趟列车都会“晚点”,铁路运输几近瘫痪。记得六十年代后期的一天,几位同事从家乡嘉善返回嘉兴工作,从中午起就在车站等候火车,到下午二时还不见火车的影子,于是和几位同事决定沿铁路线步行,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到达终点,但始终不见来往的火车。
还在小学生阶段,就知道火车的动力源自蒸汽机车,詹天佑造铁路的事也为人们所熟知。火车的通行除了造机车,造车厢,修铁路建站台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设备,如沿线的通讯设备,每百公里要建一个加水站,每二百公里要建一个加煤站,大大增加了建设铁路的成本。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火车动力逐步地由蒸汽机车更新为内燃机车,甚至更好的电力机车。而内燃机车约六百公里才设一个加油站,并使火车的运行,减少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了司机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蒸汽机车在运行时,司机需要不断地为锅炉加煤。以“和谐号”命名的电力动车组,更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为了增加铁路的运能和运量,铁道部还把许多铁路线由单线改为复线,使火车交会时不需要让路。
现在,在各大城市之间还建设了专用的高速铁路,使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高铁速度每小时达350公里。据报道我国高速铁路已创下了时速四百多公里的世界之最。当然在实际运行中还有一定的距离。高速铁路的兴建也挑战了短线航空。
在火车中还值得一提的一种“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浦东机场与浦东龙阳路之间往返,据说是第一列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列车,时速约四百公里,四十公里的路程只用八分钟。
火车在我国已经过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始于一八七四年),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使我国建成的铁路线已达8.6万公里。愿火车在祖国的未来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当我写毕此文时,传来不幸的消息:在宁波到温州的高速铁路上,在临近温州时发生重大车祸,高速车辆追尾碰撞,致使火车脱轨,坠落,造成数十人伤亡。在此不久后,铁道部就高铁的时速予以限制和下调。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