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于赓哲的《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
上期节目我们介绍了凌烟阁的由来,我们特别提到,唐太宗建凌烟阁就是在魏徵死后不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魏徵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分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魏徵这个人。
首先我们说说魏徵的名字,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在节目中,魏徵的徵我并没有用征服的征,原因很简单,因为征服的征是错的。如果有比较熟悉繁体字的朋友可能会反驳我,你用的这个徵不就是征服的征的繁体字吗?今天我们已经用简化字了,怎么能说征服的征是错的呢?如果有比较熟悉音乐的朋友可能也会反驳我,这个字明明是宫商角徵羽的徵,怎么能用到魏徵的名字中去呢?
其实大家的说法都没错,但如果我们去考察文字的起源,就会发现在古代,我用的这个徵和征服的征其实是两个字。征服的征,原意是正步走,表示的是由上对下的征伐。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征服的征的繁体字,也就是我用的这个徵,原意是徵召,魏徵的徵取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绝对不能写成征服的征。只不过是今天我们把这两个意思合并了,都统一写成了征服的征而已,而原来的那个表示徵召的徵,我们今天用它就只是用在宫商角徵羽中,作为音乐术语。
我们今天提起魏徵,就能想到他的犯言直谏,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了,所以我们就会有一个误区,以为魏徵一直都是这样,以为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十分有原则,有气节,铁骨铮铮的人,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去看魏徵的一生,恐怕会大跌眼镜。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魏徵成为了隋朝地方官元宝藏的书记官。这个时候瓦岗军实力十分强大,所以元宝藏就想投降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魏徵就替他给李密写信,因为信写得实在太好,所以这次投降十分顺利,魏徵也就成为了李密的人。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瓦岗军土崩瓦解,魏徵就跟随李密投奔了李渊,成为李渊的臣子。
魏徵在李渊手底下不受重用,他就想立点功凸显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就主动提出去招安徐世勣,你还别说,他还真把徐世勣给说动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窦建德攻来了,徐世勣没打过窦建德,并且还被窦建德俘虏了一群人,很不幸,魏徵就在其中。
接下来大家是不是以为魏徵会誓死不降呢?你想多了。魏徵立马就投降了窦建德,但是后来窦建德还是败给了唐军,然后大家应该能猜到魏徵会做什么了吧?没错,他再一次向唐军投降。但是魏徵实在是太没有眼光了,投降唐军之后,他竟然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谋臣。这个时候窦建德虽然死了,但是河北地区仍然不安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起兵反叛,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马就率军平叛,但是仗打得并不顺利,这个时候魏徵就赶紧给李建成支招,说这次你得上啊,你不能老让你弟李世民上,更何况他现在也没搞定这件事,你现在提出要去河北平叛,皇帝一定会答应的,李建成听了魏徵的话,后来就真的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也意识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经日益激化,魏徵作为李建成的谋臣其实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打压李世民,甚至在玄武门事变前夕不停地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只可惜李世民还是成功取得了玄武门事变的胜利,接下来的剧情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来,魏徵又一次投降了,成为了李世民的臣子。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明朝的洪承畴,他在松山战役投降了满洲,然后为满洲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可是后来乾隆皇帝编写《贰臣传》的时候把洪承畴给放进去了。乾隆觉得你洪承畴的确有功,可是你不忠啊,所以你是罪人,你是贰臣。要我说,洪承畴好歹也就只改换过一次门庭而已,如果这就被称作“贰臣”,那我想问,魏徵得贰到什么程度啊?大家看魏徵的经历,他都快达到2的3次方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既然古人把忠义看的如此重要,而魏徵又如此不忠,李世民为什么还要重用他呢?这其实源自于玄武门事变之后的一次对话。
当时李世民就非常愤怒地问魏徵:“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显然,他指的就是玄武门事变之前魏徵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的事情,其实大家能感觉到,李世民的这个问题啊,简直就是一道送命题。你说魏徵怎么回答?他能说他没有离间他们兄弟吗?这只会激怒李世民,做了还不敢承认,你以为你不承认我就不知道了?你当我是傻子啊!他也不好直接承认,那样的话也是找死,弄不好李世民一气之下就让他给李建成陪葬了,毕竟以李世民的脾气,他怎么可能会放过一个想杀自己的人呢?可是大家知道魏徵是怎么回答的吗?魏徵说:“太子要早听我的,就没今天这事了。”魏徵的这句话非常高明,原因有二:
第一,他承认了自己离间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但是话说得很委婉,不会激怒李世民;
第二,他告诉了李世民自己是很有才华的,只不过在李建成的手下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
魏徵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他知道这件事不能撒谎,只能承认,但是又不能激怒李世民,同时他又明白李世民是一个十分爱惜人才的人,所以他通过这样的回答一下子就让李世民把气给消了,之后李世民不但赦免了他,还重用他,后来甚至还有点怕他。我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魏徵进宫奏事,其实他知道唐太宗原本是想巡幸南山的,但是他就故意一直不说,等到把事儿说完了才明知故问:“诶,陛下,我听人说您不是要巡行南山吗?而且我看外面车队人马都准备好了,您咋不走呢?”结果大家知道唐太宗是咋回答的吗?唐太宗说:“没错,有这个打算,但是怕你说我出游劳师动众,所以不去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鹞,古代鹞是用来打猎的。太宗很喜欢这只鹞,把它放在手臂上把玩,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有人通报魏徵来了,把唐太宗吓的,他怕魏徵一看到自己的样子就说自己玩物丧志,所以情急之下只好把鹞塞到自己怀里。结果魏徵今天偏偏话还特别多,跟唐太宗说了好久才离开,等魏徵一走,太宗把鹞掏出来一看,憋死了。
听这两个故事,大家可能会觉得,唐太宗跟魏徵真是模范君臣啊,一个虚怀若谷,一个犯言直谏,其实唐太宗本身是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人,魏徵也不是没把他惹怒过,比如有一次上朝,魏徵的谏言就把唐太宗给惹恼了,但他并未当场发作,回到后宫之后长孙皇后一看唐太宗被气得抓狂,就问怎么回事儿,唐太宗就说:“我非杀了这个老农民不可!”老农民说的就是魏徵。大家猜长孙皇后是怎么劝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啥话也没说,立即退下去,换了一身朝服出来拜贺。唐太宗看了奇怪,长孙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明臣才直,有如此直臣,说明您是个明君,我怎么敢不祝贺您呢?”这话可是太高明了,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则为皇帝宽心消气,二则点明,只有这样的直臣多了,才能衬托您的明君地位,而当明君不是您的夙愿吗?唐太宗听了恍然大悟,转怒为喜。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其实唐太宗和魏徵是互相成就。唐太宗因为有玄武门事变的污点,所以他立志要当一个好皇帝,而魏徵由于之前多次改换门庭,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忠不义之徒,所以魏徵立志要当一个好臣子,在他眼中,好臣子就一定要敢于犯言直谏,匡正君主的过失,他也确实做到了。时至今日,魏徵谏臣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而他早年间多次改换门庭的不忠行为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我今天之所以要给大家讲魏徵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以前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我们永远都来得及,我们永远都有机会,就像那句话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愿你不被过去所束缚,而是专注于当下,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人生的蜕变。
好,魏徵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节目我要跟大家聊一位特别的凌烟阁功臣,之所以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竟然是皇帝,他就是唐德宗。那么,唐德宗又有哪些故事呢?他为什么也进入了凌烟阁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于赓哲著;
2.《大唐英雄传》,于赓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