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西门街消失无影了,若干年前,曾走过一两回,仅此而矣,小文记下当时的一点小感受。
打开安溪县城城区图,你可以找到上西、下西、大东、小东、南街、北门巷这样的标识,在老城区行走,你可能也容易找到城关南市场或大东街位置,但你未必知道西门街。 安溪,宋时开辟东街、南街、西街,原无城墙,明倭寇进犯,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开始建城至民国三十年(1930)城毁,共存367年,鼎盛时,城墙周围长660余丈,高2丈1尺,宽1丈8尺,北长南狭,站在凤山顶俯视,状如犁,又叫“犁城”。
翻开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所绘城图,城墙四周标有大东门、小东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北门等六个门,其中四个城门、两个水门。几经变迁,这些遗迹荡然无存,但还有一些地名、宫庙的存在,让我们得知城墙的大体位置。
比如西门街。
西门街是城墙内的一条街,大概位于古时大西门位置。提起西门街,先从王贵生说起。王贵生是安溪摄影界前辈,八十老叟,住在西门街小巷里。五一前夕,我和几位摄影界朋友一起去看他,问清路况,摸进西门街,才发现西门街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位于老城核心区,却被我们置若罔闻。
西门街包裹在城市中央,东面解放路,西面新华路,南面大众街,北面八三一路。西门街的路标,隐没在小巷里,没注意,根本看不到,但它就是这块区域内东西方向的一条街,只经行人和小型车辆通过,街的外围和其他城市建筑无异,里面几座盖瓦片的老厝和石板房,光线昏暗,显示出这里的落寞,是典型的老城区。
西门街老矣。这种“老”不仅存在历史中,还在现实映照下,但这种“老”更有味道,更多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西门街现在冷清,以前连接着旧车站,曾经热闹过,门庭若市,人来人往,随着城区扩建,西门街被冷落了,房子显得老旧、低矮。
西门街东端路口是建于1958年的安溪影剧院,西端路口是建于明代的舍人宫,二者互相呼应。在这短短的几步路里,我看到一棵古榕刺破苍穹,遮天蔽日,旁逸斜出,从附近的建筑物里横穿出来,古榕下面是一打铁铺,火花四溅,在炭火的映照下,更显铺子的黑,小巷的暗。听说打铁铺,在这里开很久了,以前是电影放映队宿舍,还有鲜花店、卫生所夹在里面,却也闹中取静。卫生所老板招呼我们喝茶,发黑的茶几、旧藤椅,小巷里因光线不足而显得乌黑的水泥路面和老城区的气息倒融洽。
西门街的光影,显现或逝去多少年,走过多少人,有过多少故事,没人过问,无从追索,勾勒不出,只希望它还存在着,永远存活着,就像“西门”二字,就像说我们家门口一样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