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阅读的层次。
当然,除非你能精通基础阅读,否则你没办法进入检视阅读的层次。所谓“精通”,就是你在阅读时要相当顺手,用着停下来检查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而且虽然不见得每句每字都要读得透彻,但是你已经能够掌握主要句子与章节的意义了。
检视阅读一有两种,本来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一个刚刚起步的阅读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步骤与活动。有经验的阅读都可以学会,同时运用这两个步骤,在下面,我们还是将两者完全区分开来,以便于学习。
第一节、检视阅读1:有系统的阅读或粗读
1.检视阅读的原因
假设两个因素,你可以检视阅读,其一、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分析阅读,但是你想也许这书的资讯及观点,起码对你会有用处。其二、你想阅读了解一下,但时间根本不够。
2.检视阅读的步骤
①.先看书名页和包装
如果有序就看序,特别是要注意副标题或者相关说明,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建议你把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上架类型。
②.研究目录页
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要做概括性的理解,就像出发旅行之前先看下地图一样。
③.检阅书中附有的索引
大多数瑞说类的书籍都有,会有索引,看索引,就能快速评估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某一个字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已用到这个词目的有几页内文。
④.读一下出版社介绍
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的摘要出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
⑤.挑某些和主题有关的篇章来看
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的阅读这些说明
⑥.最后一步,多读几页,念一两段
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视最后的两三页,可能会有后记,相当重要。
第二节、检视阅读2:粗浅的阅读
对一本难啃的书抱了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是徒劳无益的挣扎。但是只要找对方向,无论是多难读的书,就应该有不负众望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原则:
阅读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我们就拿经济学基础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典作品来说。如果你坚持要了解每一页的意义,才肯读一下,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再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一些大原则:比如说市场在定位中的角色,自由贸易的理由。
第三节、阅读速度
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的阅读,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想读完一本书是,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地运用这两种方式读完。
那关于速读就算是什么?它与阅读的层次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速读是为了矫正用的——,因为他们所提供的就算不是全部,也主要是基础阅读层次的指导。
所谓阅读速度,不单只是说能读多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的速度是恰当的。解释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能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无论有多难的读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的,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和部分。
第四节、总结和提炼方法
检视阅读就是帮助我们对于新鲜事物,快速建立认知的方法论。
1.对事物认知的模型
第一是体验尝试法
你拿到一个新东西,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就是体验
第二是结构化展开法
结构化展开法:就是一层层打开,打开的这一层都打开全了以后,再往下打开,而不是打开一个点深入挖掘,整个检视阅读的第二部分,所谓的粗浅的阅读,其实就是结构化展开法,他把整本书打开,然后在很浅的层面上继续阅读。
第三是询问5W1H法
是什么?为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谁?怎么做?
2.检视阅读五步法
①.这本书是什么主题?什么分类?谁写的?
②.这本书的是怎么架构起来的?
按照要素结构吗?一个素数两个要素,三个要素?叠加,还是层级结构,还是结构性结构,还是时间结构,都是什么样的架构?是怎么架构起来的?
③.这本书主题是讲什么?哪一些东西的它的关键词?
④.主要章节和主要的章次是哪一些?
⑤.有没有哪些逻辑顺序可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