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方照居听师兄师姐们聊天,讲到“我命由谁?”这个话题——命由天定亦或是命由我作。我心下好奇,又心有疑惑不解,于是他们推荐我读一读《了凡四训》这本书。了凡四训?哦,这本书我有!
那时候我大一即将结束,有一位将将毕业的同门学长送我一本书《了凡四训》,说这本书很有道理,没事翻翻有好处。可我翻开这本书,里面尽讲佛学,本着“年轻时学儒家,中年时学道家,年老时学佛家”的观念,于是我把这本书搁置起来。
一晃六年过去了,把这本《了凡四训》翻出来后,它已经带着一股书霉味了。
《了凡四则》,是明朝进士袁了凡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用详尽的故事、通俗的道理,教育儿子如何安身立命、积德行善的家训。也许是因为讲得太精彩,于是广为流传。
家训有四部分。一是安身立命之学,袁了凡年轻时有高人孔先生为他算命,将他的才学、官职、子嗣、寿命等生死荣辱一一算尽,事后很多事情又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信以为真,从此茫茫终日,不思进取。后巧遇云谷禅师,经指点、试验,袁了凡又惊觉到命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于是,他刻苦学习,改正缺点,行善积德,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二是改过之法,江改正缺点,行善积德的方法有三:要发耻心、要发畏心、要发勇心。三是积善之方,就是如何多作好事,行善积德。四是谦德之效,告诫后辈必须谦虚谨慎方能事事顺遂。
而我手中这一版本,是夏华等人编译,万卷出版公司发行。个人感觉,里面涉及的“佛学”偏多,令我难以消化。读这本书,我忍不住就会钻牛角尖,就会陷入谬论——以我现在的“修行”看到的“谬论”——为什么袁了凡事实上的结局就是他改变后的“命运”,不能是他本来的“命运”?为什么孔先生能将那么多生死荣辱都算到,却算不得袁了凡会遇见云谷大师这样的贵人?
还有几个故事的矛盾性不在这里杠,总之,不明白,想不明白。我是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者,看这本书后更加觉得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觉并不是所有传统都是优秀文化。这本书中教人向善向上,是好的,教人“命由我作”是积极的。
身为地球人,活在世上,安身立命是最基础的,行善积德也是对的,谦逊有礼更是好的,我们还是取其精华为妙吧!
附摘抄部分语句:
原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直解
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先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出众的豪杰,原来只是个平庸的凡夫罢了。”“一个人若是不能去除妄想心,终究会受到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面所限制,怎么会没有定数呢?但是,只有凡夫才会受制于定数。极为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气数固然约束不了他的命运;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使得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这样气数也会发生变化,无法局限得了他的命运。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却丝毫都不曾转动过,难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吗?”
原文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直解
命是由自己造作的,福也是由自己求得的。
原文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直解
你没有看过六祖惠能禅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若能从自己内心去寻求的话,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就连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一样可以获得。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福禄双双皆能得到,这种求法才是有益于获得,才能称得上是圆满的。如果不知道要回转过来,向自己内心深处去省察,只是一味地盲目向外追求名利,那么就算是有好的方法或门路让你去追求,也得看你是否有得到的命。这种求法既无助于内在的修养,也不能够获得外在的利益;内外既然都会失去,所以是毫无益处的。”
原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直解
改正过失的方法,第一,要发起“羞愧心”。改过的第二个要素,是要发起“戒慎恐惧心”。改过的第三个要素,必须发起“勇猛心”。大抵最高明的改过方法,是要从修心下工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刚动了坏念头,就能够立刻觉察,而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如果还做不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将坏的念头打发。若再办不到,那就只好随着恶事将犯时,以强制的方式来禁止自己犯过。假使能用上乘的治心工夫,并且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较为下乘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念头,这也不失是一个好的方法;若只是执着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实在是太愚笨了。
原文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直解
但是发愿要改过,也是需要助缘,在明显之处,必须有良师益友从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须要有鬼神为我们作证明。只要能够以真诚、恳切的态度,一心一意地忏悔以往所造的过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么经过一星期、两星期,一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后,必定就会产生效果。到了这个阶段,或者会感觉到精神舒适,心境开阔;或者感觉到智慧突然大开,一闻千悟;或者处在烦琐杂乱之中,却能触类旁通,顺利完成。
原文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直解
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同样都是存着善心来做善事,终究都是归向于同一条善路罢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行善,却不仔细去研究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自夸做了多少善事、积了多少功德、修行了多久,殊不知自己已经造了孽,这样往往变成白费苦心,一点都得不到利益。
原文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直解
随顺机缘而做济助众生的事,它的种类非常地多,如果简要地来说明它最主要的部分,大概有十个方面:第一,看到别人做善事时,要予以帮助。第二,对于年纪较轻、辈分较低、家境较差的人,必须存着爱护之心;对于年龄较长、辈分较高、德学较好的人,要存着恭敬之心。第三,遇到有人正在做好事时,要极力成全,不可嫉妒、破坏。第四,若有不愿意行善,或是喜欢作恶的人,就要设法劝他止恶行善。第五,当别人遇到危险或急难时,应当尽力去挽救或协助。第六,对于国家、社会及百姓有极大利益的事,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地发动,或者参与完成其事。第七,有了积蓄的人,最好能多做布施的善行,不但能帮人解困,也可以为自身修积福报。第八,对于正知正见,能让人增长智慧与知识的道理或法门,都应当加以保护、维持。第九,对于学问优、见识广、品德佳、年纪长、职位高于自己的人,必须多加敬重。第十,凡是有血气的动物,都须加以爱护,珍惜它们的生命,不可随意杀食或虐待。
原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直解
《易经》说:“在自然界之中,天道的理则,对于已经到达极限者,就会让他受到减损,却会使谦虚的人得到增益。就像月亮到达最圆的阶段,必定会慢慢转为缺损。地道的理则,对于过度满溢者,也会使其产生变动,却会让谦虚的人得到滋长。就像池水在填满以后,总会流向低洼处来填补它。鬼神的理则,对于高傲自满者,就会让他受到一点惩罚。但是对于谦虚的人,却会使其得到应得的福报。人道的理则,也是厌恶骄傲自大者,反而喜爱谦虚的人。”就因为这个原理,所以在《易经》中,只有“谦卦”的六个爻,全部都是吉祥的。《书经》说:“盈满就会招致亏损,谦虚才会受到利益。”
原文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直解
道人说:“造命的大权虽然操在上天手中,但立命却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只要能够努力行善、广积阴德,那么有什么福报不能求得到呢?”“做善事、积阴德,都是从心地上造作出来的,若能常常存着这份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况且像谦虚这一个项目,并不必花费钱财,你怎么不自我反省一番,却偏偏要责骂主考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