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体验和试错的机会,才能慢慢完善自我。
这其中父母会有不满意和担忧之处,所以有时会忍不住去制止或纠正。
所以入侵和对抗,就一直僵持在那里。
当我们面对这样艰难的情况时,该怎么做呢?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针对二者强强对抗的情形,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弱者道之用。
这里讲的弱,并不是指软弱,而是指运用柔软的、共情的内心,去完成面对“反抗”的过程。
就像水一样,它很柔软,但它却战胜了所有强硬的实体,然后流向自己想到达的方向。
这个过程,也可以诠释为共情式对抗。
之前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位妈妈的故事,就完美地诠释了共情式对抗的力量。
有一次,儿子放学回来,跟妈妈吐槽班里的一位同学。
妈妈听了,问道:“你是不是很讨厌他?”
儿子点了点头,随即盘点出这位同学的一系列槽点。
妈妈继续在一旁添油加醋:“他这么可恶,应该全班同学都很讨厌他吧?”
儿子沉思了一下:“好像不是,他还是有许多好朋友的。”
妈妈诧异道:“噢?这么可恶的人,居然还有朋友?”
儿子想了想,随即说出了这个人的一些优点。
一段时间以后,儿子居然与这个曾被他吐槽的同学成了铁哥们,因为他从那个同学身上看到了闪光的地方。
可以看到,这种“共情式对抗”,更像是当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不顺利时,父母所能做的一种顺势引导。
它基于一个前提: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发展、融入大家的动力,我们需要用接纳的态度,帮他们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