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此篇宣讲,有点类似乔布斯或雷军等人的产品发布会,在为自己的产品吸粉,成为产品的强有力的品牌背书。关于文章的体会思考如下:
1、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移动曾经有好的网络,肯定不是自己传播出来的,为什么现在口碑又不太好了,也不是自己加大传播就能改变的。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产品设计好不好,希望也是能听听客户的声音。另外,口碑是有“惯性”的,好的口碑一旦形成,能让企业“吃老本”受益很长时间,但同理,一旦形成坏口碑,也是需要很大的成本和时间去改善。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需要有快速改善的机制。
2、如何保持产品的竞争力——“我们每天在做的选择里面都遵循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说它是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张反思,微信能一直保持竞争力,是因为他们一直不忘初心,做对的选择,而不是考虑外部的因素。反思我们的机制,无论是优惠、资费设计、网络投资计划等,更多是受到KPI指标、财务/审计考核、收入指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竞争的需要、客户的需要或市场的趋势。再例如,我们一直不推出不限量产品,主要就是担心可以预测得到收入的减少,而不是考虑市场趋势和竞争,实际上是否反而会为了眼前的短期的“收入指标”,牺牲的是未来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反观竞争对手,看似“不理智”的补贴,是否又是清晰的竞争策略——用短期的收入,去赌未来的竞争优势、口碑和收益。
3、尊重用户和个人——虽然尊重客户,关注客户体验,是每个企业都会喊的口号,但是从张小龙的这篇讲话里,确实感受到了其对客户的关注。因为后面的每一点,其实都是对客户使用感知的回应,为什么做这个(公众号APP、公众号赞赏的改动、线下生活的探索),为什么不做这个(公众号的信息流、感动人的一年回顾等),(P.S.表现自己还不忘扩展反讽了一下竞争对手支付宝近期陷入的负面新闻)。也就第二点提到的对的或错的,实际上都是从客户感知出发,作为判断标准。
虽然,在我看来,“用完即走” 、“去中心化”、“小程序”和“微信是一个工具”这些内容,恰恰看到的是微信“中心化”的布局与野心,但是他说的角度,都是从客户心理需求和感知的角度出发,去表达和反映他们对产品开发的决策,这里也呼应了“遵循是错的还是对的标准,而不是利益”。据我了解,阿里和腾讯会招聘一些心理学的毕业生,其实营销,关键就是要了解客户心理,从客户心理去考虑整个产品的设计。曾看过关于王者荣耀为什么能成功的文章,其实总结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是关于如何结合客户的心理进行设计,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刚才的观点一样,我们公司的策略、产品设计等,感觉很少去关注客户的消费心理、消费需求。
4、关于小程序以及企业公众号——虽然张小龙强调他不去做生态,但我觉得这些都是生态,代表了对未来的布局、规划。企业需要能有一些看的远的正确规划,带领企业常青。
以上是我的感悟。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