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斗智斗勇

        与孩子打交道就是一个斗智斗勇、见招拆招的过程,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方法。处于发展中的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只是一味地打骂,情绪上处于暴怒的状态,那我们就已经完败了!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自己作为家长的身份和处于优势的武力值,来打压孩子,效果会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而减弱,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家长要有解决孩子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自开学以来,儿子一直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春节期间,他和十来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疯玩了一个多星期之后,接着继续写寒假作业,然后就是开学上课。 他那颗幼小的心灵似乎还一直停留在愉快的寒假之中,加之他这几天没有休息好,放学后上完足球课的确比较疲倦。写作业,墨迹到很晚,他很烦,我也没有太多耐心。上学期报的书法课,他这学期也不愿意去学了。一问他原因,他便会找各种理由,诸如书法课太枯燥,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等站不住脚的理由,总之就是不愿意去学习了。一再和他沟通,最后同意将周二的书法课调到周五下午放学后去学习,但是到了周五下午,刚放学,我还没走出教室,他已经站在教室门口了,哭丧着脸说:”我不想去上书法课了,太没意思了”。“约定”被他单方面破坏了。看着他一副欲哭的样子,我知道,即使强制他去学习,他也学不进去的,于是临时决定让他去放松一下。给他买了一张电影票,还有看电影的标配——爆米花和热饮。准备完毕,我把他送到电影院门口,交代好注意事项后便匆匆回家了。

     

                电影结束后带他在万达广场转了几圈,然后一起吃了他爱吃的肯德基。

                回家途中,下起了小雨。虽然已经立春了,但是小雨打在脸上还是有些冷的。到家时头发微湿,于是让他洗个热水澡,不久,他躺在床上便呼呼大睡了。

                看着他那经过一个寒假胖了一圈的脸庞,我百感交集。

            生养一个孩子真的不易,生不易,养不易。怪不得八年来结婚率连续呈下降趋势。得到一个孩子的幸福指数远低于为他担忧焦虑的指数。

                早上醒来,他的心情似乎好了很多,作业也不需要催促多次了,知道主动去写了。但毕竟是孩子嘛,他的玩性还是很大的。

            我知道,看场电影吃顿肯德基只会缓解他暂时的心情,但如何才能让他对学习有更多的热情,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呢。我又开始苦思冥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的“妙计”。

                  早饭后,我和儿子交谈时告诉他我的苦恼“我三年级的数学、英语都忘的差不多了,能不能给我当小老师呢?”他一听来了兴致,毫不犹豫地说:“当老师可以呀,但是要交学费”。“当然没问题”,我一拍胸脯回答道。我们就交学费一事,讨价还价了半天,最后约定一个月要交15元学费。确定了学费价格、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后,我趁热打铁,我要求先上试听课。于是,“之之课堂”上线了。

                我们俩同一届,对于三年级所学的内容,我还是了如指掌的。试听课上,我故意在数学课上提出一些难题,习题故意做错。只见他如老师般有耐心,他时而也在思考我提出的难题。在他写完作业之后,每天给我上语数外三门课,共计十五分钟。把他白天所学的内容讲给我听,意在让他每天将所学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巩固。同时让他获得成就感,喜悦感。这一招还挺有效,每天他乐此不疲。

                教育孩子的确不易,我作为家长,也在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要想提高成绩,首先要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听过很多专家的讲座,可是如何落实,也是一大难题。每一个孩子性格不同,智力不同,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就很难用同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这就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我一直在不断进行思考。

              首先,可以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许,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过高的期许,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的烦恼。

              其次,作为家长应该学会接纳。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孩子的普通,因为大多数父母本身也是普通人。若想让孩子优秀,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自己先优秀起来。自己都不够优秀,怎么能够要求孩子比自己还优秀呢?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只关注孩子的成绩。降低对孩子的期许,接纳孩子的平凡,作为孩子的好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尊重、理解孩子。

              最后,家长还应赋予自身正能量,不要否定自己,贬低自己。树立有能力解决孩子的问题以及亲子矛盾的信心。

              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见招拆超,这样才不至于“鸡飞狗跳”。父母与子女不仅要善于沟通交流、还要相互尊重理解,友好和睦相处,这样才能“母慈子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