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的高山河谷,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县,东西长116.62千米,南北宽93.73千米,幅员面积3903.28平方公里。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这里的中国羌族博物馆已经成为茂县的标志性建筑——
11月22日上午,游览完茂州城,离开茂县之前,我和家人来到羌族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在汶川大地震时遭到损坏。2012年6月2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蓝天雪域为景,碉楼青山为台。
新馆分为南、北两楼,由一条钢结构走廊连接,分别为自然厅、地震厅、羌源厅、信仰厅、民俗厅、重宝厅、营盘山厅、红军厅等八个独立的展厅,全面展示了茂县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羌族文化。
1、羌源厅
商周时期,羌人就活动于我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羌人开始向西南地区迁徙。汉代以后,羌族的分布地已经遍及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这里汇集了商周至民国时期的各种文物精萃,结合大量的文献和图片,羌族人走过的历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展柜里陈列着几件羌笛,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之焕在《凉州词》中写下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文献
羌笛
2、信仰厅
这里以羌族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为主题,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复原等方式,充分展示了羌族的白石崇拜、祭山会、释比文化、羌历年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由于特殊历史、生活变迁、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制约,羌族人逐渐形成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释比是羌语对巫师的一种称呼,他不仅是羌族宗教仪式的执行者,也是通晓羌族历史和传说的说唱艺人。
陶魌头
释比头饰
3、民俗厅
这里是博物馆最大的一个展示区域,分为东区和西区。以朴实的设计语言,在和谐的空间之中,让观众们舒适直观地领略羌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东区展现了羌族绚丽的服饰文化和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复原的羌族妇女编织场景让人感受到羌族民族工艺的魅力;西区以筑、耕、猎、织、炊等内容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羌族的日常生活、礼仪文化和建筑艺术。
服饰
建筑
4、红军厅
1934年10月起,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了艰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1935年5月初,红军进入茂县,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展开突破川军“土门封锁线”的战斗,打开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进入岷江流域的通道。
1935年5月30日,红军在茂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了茂县苏维埃政府。这里展示了红军使用过的枪械、工具、教材等实物。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军令如山的严明纪律、勇往直前的坚强斗志和游刃有余的高超战略。
茂北事变
红军用品
5、营盘山厅
营盘山遗址位于茂县凤仪镇南2.5公里处,它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被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营盘山遗址发现一处规模宏大、分布密集、延续时间较长的石棺葬墓地。目前,已经发掘150余座石棺墓,排列整齐,分组明晰。这些墓葬的时代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底部均未铺设石板,仅使用侧板和盖板,随葬有陶器、铜器、玉石器等物品。
石棺墓
双耳罐
6、重宝厅
幽暗的光线,神圣的氛围。这里展示着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出土于牟托一号墓的各类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马具、装饰品等。
1992年,在茂县西南的牟托沟,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石棺墓和三个器物坑。这里出土的文物不仅具有巴蜀文化特征,也包含中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和西北地区草原文化等因素,成为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例证。
青铜罍
短剑
最后,向大家隆重介绍羌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的青铜羊尊灯。没错,它就是博物馆大门前雕塑的原型,体现了羌族人对羊的崇拜与喜爱之情。
这件羊尊灯长14厘米,宽6.4厘米,高9.7厘米。羊头昂起,双角卷曲,身躯浑圆,尾巴短小。羊背和身躯分铸而成,羊脖子后面安有活纽,可以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头上作为灯盘。
相传,羌族向岷江上游迁徙的途中,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之际,经书掉落在地上,被旁边的羊吞吃了。后来,羊托梦给羌人说道:“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见,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