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丸,三个“一”
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了。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余党绪说,他有个学生特别喜欢《水浒传》,了如指掌。写作文时,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绕到《水浒传》上,资料有力、逻辑严密。高考时,这位同学写出了满分作文。此为一。
第二个故事,郭初阳似乎在某场讲座也讲过。这回专攻《红楼梦》。无一例外都是沉浸于经典的博杂世界中,每次作文提取一点花边角料,就足以应对考场的评量了。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还是『传说』,那么叶老师可是把『招式』亮出来了:“以往缺乏有效阅读积累的学生,临时抱佛脚,能写出高分的作文吗?高考前20天,叶开抛出了一颗『速效丸』,药不能停!”这便是:
- 一本书
- 一个人
- 一个时代
详细的内容,可以点开《距离高考20天,叶开支招作文急速提升法》详看。
叶师点化之下的那位高中生,会成为第三个故事的缔造者吗?
造城者的规划图
阔别高考十年有余,今天我们写文章,不必再囿于逼兀的应试目标,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项高级的心智活动来研究。
认知科学家告诉我们,掌握大量的事实性知识,是学习从表层到深层的必然历程。在便利的资讯条件下,以上『事实性知识』并不难获得;但如果有一张靠谱的规划图、继而将这些知识编织进去,会不会呈现全新的风貌呢?
以高中生喜欢的毛姆为例,叶开建议如此去读《月亮与六便士》——
- 高更的人生故事是什么?
- 他的画作长什么样?
- 一战、二战时毛姆在干什么?
- 他同时代的作家如英国的萧伯纳、德国的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烈·纪德等,他们都在干什么?……
以故事文本为起点,纵横往其人、其事、其时代扩展开去搜寻资讯,让这些资讯不再是单楼独栋,而是借由道路的贯通,形成了这座城市的风貌——也许可以叫“毛姆之城”。叶开的“三一”心法,就像一幅规划图。让你知道,大致上应沿循什么路线去寻找美食、名物、景点、故居。
规划图,为造城者提供了最初的主干道,起码不致于在城里迷路、堵车,甚至转进死胡同。城市风貌初现雏形后,建造者大可再搭建小径、立交桥、出城路——若一个阅读者能筑起这些道路,可能高考作文,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副产品吧。
在学习的城市里,你是漫不经心的游客、还是步步留意的规划师?
当我们谈Writing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Writing,是作文还是写作?两者的差别很有趣。还在学校念书时,作文是语文考卷上最令人头疼的大题,做模拟卷通常就直接跳过它;高考十多年后,再没有人打分排榜,我却依然会对『写作』这件事,心心念念。
更加有趣的是,从对“作文”的躲犹不及到对“写作”的心心念念,我所经历的并不是服用一颗颗大力速效丸,而恰恰是因为漫不经心的散步、不小心瞥见了某一角落、被吸引过来,才进而深入品赏起这座城市来。
“一本书、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心法效果不赖,但如果只把它当作救场急药来用,其中有多少蜿蜒景致会被省略掉 。为什么我们无法在『作文』的时代领会到『写作』的美好?正是在考卷的逼仄下,师生都不由得追求效果,来不及给原本就想闲逛的游客留一点晒太阳的空间、等发芽的时间。
什么时候,孩子谈起Writing(不好意思我还是用不来“作文”这个词)不再那么畏惧?可以像歌唱、扮演、舞动那样自然拈来?当然,需要经过训练,但那至少是自己想要精进的技艺。
抢在『作文』占据孩子们全部视线之前,让他们知道,Writing是美好的『写作』。写作,跟舞动、扮演、绘画、唱歌一样,就是能摆弄字词的孩童的表达方式之一。除了『作文』之外,它应该有更多打开方式。当然,再经过些岁月,写作还是人生黑暗时期的一支拐杖,我已经发现了。
高考十多年,庆幸自己还愿意主动与文字为伍。祝大家读写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