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恐惧:我不再懂年轻人了

编辑:教育学院运营雯静

就像我们的父辈不懂他们的父辈为什么会相信电视上的专家,我们也不懂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会转发鸡汤文章。

就像我不懂高中生为什么对Snapchat狂热,高中生们也不懂为什么小学生痴迷于Minecraft。

25岁的我,再也不懂年轻人了。

引子

深夜,头发没干,本想睡觉,耳边总环绕着“头发没干,不能睡觉”的声音—这是母亲大人从小教育我的。虽然我并不相信这种“泛春捂秋冻的理论”,但其影响还是挥之不去,去之又返。

本来做好睡觉准备的我,翻起了枕边那本古老的Future Shock。

这一翻,就不能入睡了。

作者Alvin Toffler写到未来的冲击可能比文化冲击给人带来的冲击更加强烈深远。单是这一句就深深触痛了我。这痛一是来自未来的直接冲击,二是来自深感在拼命努力减少未来对我的冲击时的无力。

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使用习惯是什么。—马化腾

年轻化的互联网用户究竟有何特性?

其一,追求个性。对于90后、00后来说,他们往往都比较追求独立,崇尚自我,个性化是他们身上最好的标签。从穿着到个人的娱乐消费喜好等等,他们总是喜欢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们想要在任何方面都展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

其二,对互联网拥有高度的忠诚度。与70后、80后的网民用户不同,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互联网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很小的年纪便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他们习惯于互联网,也沉迷于互联网。

其三,爱吐槽、爱批判。90后、00后的年轻用户是二次元世界的忠实者,他们观看动漫并乐于吐槽,多年来对网生内容的关注养成了他们极其挑剔的口味。

其四,养成了对内容付费的习惯。对于90后、00后来说,他们愿意为互联网产品付费,今天火爆的内容付费也是在他们的支撑下才得以盛行。

抓住年轻用户,互联网产品究竟该怎么玩?

首先便是个性化。对于QQ浏览器、UC浏览器、手机百度等平台来说,他们也正在从工具向内容服务全面升级转型,只有在语言习惯、画面风格等方面更加个性化、更加新鲜好玩,才能更迎合年轻用户群体。

其次便是社交化。对于年轻用户群体来说,他们过去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获取资讯,这让他们养成了社交化的特性。

最后便是泛娱乐化。对于年轻用户来说,他们对于专业性需求并不是十分强烈,反而对于泛娱乐化有着极重的口味。

对抗未来的无力?

《经济学人》今年春天有一篇关于无人驾驶的文章,其中写到马车时代的人们没有意识到汽车的到来,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街上一辆马车都没有了。

25岁深夜头发未干的我,不想成为最后一个发现马车消失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