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
作者:古典
我们身边既有“没兴趣一族”小明,也有“感兴趣一族”小强。小强们总是兴致勃勃地投入一个又一个冒险,他们经历丰富,收获很多,当然失败也很多。小明们则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只有到了不得不行动的时候,他们才被迫抱怨着入场。他们失败很少,也尝试得很少,因为他们觉得尝试没有什么意思。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那就是修行。可惜大部分人不是这样:在吃饭的时候想着工作,在喝水的时候又想着吃饭,在工作的时候想着出错,在恋爱的时候担心分手,在拥抱的时候还在看表……
认识到当下的投入才能带来快乐很重要。乐趣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难怪有些人总会充满快乐和激情,全情投入,他们在成功的时候收获到成果,在失败的时候收获到智慧,而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收获到过程中的快乐!
我会选择那些能力不算最好,但不反对从底薪起步,关心项目目标和自己发展的人,而不是那些履历光鲜、不关心公司做什么、不愿降低预期的人。
真正激励一个人工作的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薪资、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只是兜底的“基础因素”,只能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而真正激励一个人的是挑战、认可、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动力因素”。
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像没有人看一样跳舞,像不需要钱一样工作,像没有受过伤那样爱,像就要死那样活着。
长久来说,只有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兴趣,才是不会消退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快乐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旦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
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深层的、不能被满足的乐趣,让这个永恒的乐趣带领你穿透生命的无常。
在职业发展的初期,投资自己远比投资房产重要。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在北京买房,因为这不重要。
对大多数人而言,23岁(大多数人大学毕业的年纪)到28岁这5年,是职场发展的关键期,是投资自己“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黄金时段:工资不高,但工资增幅预期最大;职级很低,却最有可能实现职级跃迁。此时,你仍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斗志;此时,你刚刚走出校门,精力旺盛,读书、学习的习惯还在;此时,父母身体尚且健康,你自己也还没有成家、没有孩子,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大概这是你一生中最能轻装前进、大胆做出各种尝试的时候。
从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10年后的月收入是10年前年收入的10倍。
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霍夫曼从中悟到了一个ABZ理论,就是人要同时有三个计划:A计划目标远大,B计划稳中求胜,Z计划是底线。霍夫曼把家里的房间当成了Z计划,他知道即便A计划、B计划全部失效,他也可以安稳地过一辈子。
职业规划师也不会这样说,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即使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 but...”(“是的,但是……”)的游戏。这种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在看不见的牢笼中的人,我称为yesbuter,这种人大部分都是安全感的奴隶。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对方,所以当把快乐生活和安全感绑定在男人身上的时候,你也就为日后的疯狂埋下了伏笔。
终于有一天,那个原本深爱你的人也会不堪重负,尝试从你的掌控中逃脱。
请你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够活下去,而且都会活得很好。当拥有了说走就走的能力,你反而能收获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