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83】【杂谈about心力】

补昨天打卡时得到的灵感。

有时候我们不愿思考,不是因为我们学习不足,或者觉悟不够,重要的是因为“心力不足”。

而心力不足的原因,是在遇到困难时寄望于外力的一次性解决,而并非脚踏实地一点一滴改善。

问题就出在“寄望”这个事情。

“寄望”居然是一个非常消耗心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寄望落空的时候。

明明寄望,什么都不用做吧?

可能跟“想靠墙”的时候“墙倒了”,结果直接摔地上摔个瓷实一样?

那时候的我,面临学业、社交和工作三方面的压力,一直期望来自父母的安慰。

然而当时父母只是给我讲各种道理,比如多吃点苦,坚持下去,拿好学位,争取读个博士,拿个绿卡云云……

嗯……仔细想想,父母那时候就像一个钢铁直男在安慰人,可能是觉得自家孩子只是撒个娇,实际上没那么多愁善感吧。

而当时的我却陷入了“想不通”的状态,所有的情绪都跟着一起进入了死胡同,整个人的状态开始越来越不正常。

在那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失眠,只有自己不想睡的时候。

而在那段时间里,我不仅经常无论如何都睡不着,甚至一睡着没多久就会自己惊醒。

我尽量把自己赶出家门,去运动,去参加各种同学、同事的聚会,去给导师加班(有加班费!)……

但是情绪就一直乱窜,除了可以在注意力集中在上述事件里的时候以各种方式消耗掉以外,只要一坐下来,脑子里就全是对父母的抱怨。

那一年,美国的枪击案一如既往的多,但令人心惊的是,有几起似乎是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有预谋作案。而我所在的地区那段时间也经常有各种抢劫案件。这些事情或多或少也成为了我情绪反复的原因。

……

写着写着总觉得很苍白。总觉得没有哪个事件是真的对我造成了极大冲击的。

甚至放到现在,即使我写起当年导致我情绪发生崩溃的各种事件,我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当年我会经常描述自己的心情如何难受,用尽当时我能够表达的方式。

而现在我即使想起来那时候的感觉,我都不想为之花费一笔一墨。

是因为自己觉得那些都不是真实存在过的感受,还是自己也开始觉得当时有点反应过度呢?

无论如何,2012年的种种似乎很苍白的冲击,让我2013年完全成为了一个废人一样的存在。

整个2013年,我能记得的具体事情只有,每天睡到九点十点才起来,然后看一个上午搞笑图片,中午随便吃点,下午借口去看书,实则出去瞎逛,有钱就泡个网吧,没钱就找个喝咖啡的地方发呆。

此外,还有各种被害妄想、把自己包裹在衣服里面、害怕见(家)人甚至躲着人走、走在路上经常要四处张望、凌晨两三点宁愿坐在楼下公交车站都不想回家、躺在床上却一直睁眼看天亮……

我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是如何恢复正常的。

可能是和父亲吵了很多次架之后,某一次他终于撂了狠话……

也可能是父亲说了句“像你这样的人没人会雇你”……

也可能是有几个好朋友说“你还是找份工作才能摆脱这些情绪”……

也许是当年带我在精神科实习的那位导师跟我爸说“你孩子至少也是在抑郁症的边缘了”的这句话……

后来的我也会去反复考虑这些事情:

父亲的狠话顶多会加深我的恐慌,反而是激将法让我赌气在一周内找到了新工作,顺便……算是不用担心他的狠话成真?

好友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你就是太闲了所以才胡思乱想”让我有了尝试一下的想法。

……甚至可能是导师的评价有种在我爸面前证实了“我是对的”那种感受。

当然,后来的父母也会一直跟我说,当年他们的做法很有问题,我们也达成了和解,这些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说,这些事情都给我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情绪引流的方向:工作。

于是我以一种“我要全情投入工作忘掉一切”的心情开始了我在培训机构的工作。

效果很好。

情绪有了固定的出口,也不再乱窜,变得可以控制。

自己也开始继续积极去运动,去社交。

赚到了钱,也可以给自己买点想要的东西,不至于什么都得看父母心情,也半摆脱了“啃老”的“美名”。

那时候会突然有种“万能”感。毕竟,那份工作几乎要把中心里面所有事情都管起来。

而作为团队里面少有的男性,似乎也挺容易把一些工作揽到自己手里去做,比如解决各种电脑问题,偶尔出现的粗累活,以及扮演自己曾经一直擅长的“女生之友”的角色……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情绪我也能找到用武之地。

那时候依然会有点失眠,不过一旦失眠,我就会起来写预习材料,写公众号文章,写很多给学员或者同事的一些建议等等。

总之,总是能让自己“忙”起来,心理好像就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其实这么看来,心力从来没有缺乏过,而是一直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在使劲。

记得曾经无意中看到一个电影,里面有位女性在学习格斗,然后教练说,我们无法跟体格比自己强的人正面对决,但我们能消耗他们的体力,而闪避开攻击比起格挡更能消耗对方的体力。

哼嗯……理解一下,用力挥拳出去,这时是第一次消耗体力;想要打中某个目标,结果没有命中,此时我们需要把力度收回来,调整身体平衡,所以这里再次需要消耗体力,而且几乎可以认为这段消耗比挥拳时还要多:收力本身就要使用与发力相同的力度,才能让动作停止,否则会伤害到关节。

而如果实际命中了目标,则力度会传递到目标上,由目标承担“收力”的力量消耗……

果然如此。

所以,其实心力也是如此。

而且心力比起我们的体力,更像是一个一直持续发力的存在,它一直蓄势待发……不对,可能是同时蓄势并发力,只要我们的情绪在活跃(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它就是在发力。

而前面提到的工作、与老爸吵架、与朋友谈心、接受导师的“抑郁症边缘”评价,甚至后来谈了两年却突然结束的恋爱,都像是一些承受了我的心力的目标。

而这些力度的被承受,也使得我因为落空而过度消耗的心力得到了环节。

这么说来,失恋后巨大的空虚感很快能被忙碌的工作所冲淡,其原理也许是相似的。

再在2016年底,母亲突然急病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我也再次陷入那种可怕的感觉中,似乎所有的行动都不再有意义的那种空虚,所有的积蓄或发出的力量都落空的迷惘……

后来?后来谈了新的女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太太。

她也属于非常多愁善感的人,但我却觉得,她的多愁善感,维持了我的理性。

因为我多余的能量可以为她去分担、承受和安抚她的情绪。

而导致现在的我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没有什么激烈的情绪波动,也不太喜欢像过去一样,把情绪诉诸文字。

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