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姐姐想自己的女儿了,便给在亲戚家玩的外甥女(6岁)打了电话。谁知响了几声之后提示“用户正忙”,即外甥女挂掉了电话。
在我们集体蒙圈之际,姐姐收到了外甥女的微信,一条语音。刚点开就是外甥女撕心裂肺的哭腔:“我再也不回来了呜呜呜。”
姐姐哭笑不得,她也只好无奈地发语音过去:“崽,怎么了?哭什么。”这下收到的语音更让人不明所以了。
“我再也不回来了,我要一直到姨奶奶这里,不回去了,再也不回去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不想和你说话了再也不想和你说话了,你不是一个好妈妈。”
“你不要再给我发信息了啊呜呜呜呜呜。”
妈妈试探性地问她:"妈妈怎么不是好妈妈了呢?”
“妈妈不是好妈妈,爸爸也不是好爸爸。以前的妈妈对我好,听我说话,给我讲故事。现在的妈妈比不得以前的妈妈,妈妈不喜欢我了啊啊啊呜呜呜我不想和你说话了。”
我在旁边听到这话真是又是心疼又是觉得有趣,咋这么逗啊。老姐也陷入了沉默,从姨奶奶那了解了情况说孩子晚上有时候在被子里哭,又是想妈妈又是气妈妈。
如果不是孩子说出来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原来父母的忽略带给孩子这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孩子嗷嗷大哭,也许我们还会不以为然,继续我们自己的事情。
陪伴和倾听势在必行。
下面从我爱姨角度的观察里,只总结几点倾听的技巧:
1.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听孩子说话时,要保持双目的跟随,让孩子从我们的眼神中看到温暖与关爱,会对自己所要讲的内容更有兴趣。反之如果在听孩子说话时没有眼神交流,躲躲闪闪,孩子便会认为我们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自己打扰了我们的事情,降低对爱的需求。
2.不要分心。当孩子有话要对我们说或者觉察到孩子有意愿要和我们说话时,停下我们手中的活,坐下来面对孩子,全身心地关注他。即使当时实在抽不开身也要和孩子商量好待会来听并一定做到。不要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在孩子要和我们讲话之前,你做的那件事可以慢悠悠的完成,在孩子要和你讲话了,你手头的那件事情就十万火急了,和孩子讲话得往后推。这会让孩子内化到心里去,认为自己说的话不重要,自己也没有分量。让孩子没有归属感,极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积极给予回应。饶有兴趣地倾听孩子说话的内容,适当给出反应。孩子讲到新奇的事情,给予惊讶的表情;说到开心的事情时一块大笑;没懂的地方重申一遍,表达我们一直在倾听他的想法。从孩子的话中如果听出一些我们认为不合适的事情,控制自己评判和教育的态度,有这么一个说法:父母对孩子说的话里,90%都是教孩子“不要做什么”。试着理解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行为上,以身作则做榜样给孩子看。
作为孩子的爱姨,我深知自己对她的倾听也远远不够。当孩子委屈说出自己的需求时,我知道自己也有份,深感抱歉。一个多么可爱的灵魂,值得我们去倾听。